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丹福學者林孝庭解構:是歷史的巧合與意外

2017-03-28 08:30

? 人氣

2017-03-27-領導雲南起義的盧漢-取自百度百科
領導雲南起義的盧漢在美國不支持後,向中共靠攏,而促成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圖為盧漢(中)。(資料照,取自百度百科)

反蔣、反共、台獨、美軍暗援 暗潮洶湧中的蔣氏政權

林孝庭也探討國民政府遷台後一度面臨的危急存亡。他說,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一度對中國的局勢消極以對,似乎讓國民黨注定滅亡。蔣介石對內面對的許多挑戰,包括粵系與桂系結合爭取美國支持、台灣內部反蔣軍事政變傳聞、美國暗中支持位於香港的反共反蔣「第三勢力」運動、廖文毅在東京領導的台獨運動等。但是不願蔣介石垮台的美國人士,以個人身分協助蔣介石穩住局面,特別是以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 Cooke)為主的「特種技術顧問團」,在1950年春悄悄在台灣推展一系列非正式軍事顧問計畫,協助訓練國軍部隊、替台灣爭取武器裝備物資,並成為台北與東京盟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孝庭說,在杜魯門形同放棄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之際,柯克代表的美國軍方勢力卻讓當時台北的國家安全決策極大地「私人化」與「地下化」。

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 Cooke)的「特種技術顧問團」,成為台北與東京盟軍總司令部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 Cooke)的「特種技術顧問團」,成為台北與東京盟軍總司令部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這2份條約 瓦解了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的政治神話

林孝庭指出,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是讓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深化的最大的偶然因素,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讓國民黨政府轉危為安,此後,中共志願軍參加韓戰,美國為了戰爭需要,將大筆軍經援助重新挹注於蔣介石領導的「自由中國」,並支持台北代表全中國唯一中央政府之正當性,隨著台灣成為美國亞洲冷戰格局的最前線,外在環境獲得相對安全,蔣介石立即著手推動島內的黨務改革,白色恐怖無可避免。然而,國民黨為了進一步深化在台灣的社會基礎與統治合法性,也開始推動有限度的地方自治。

林孝庭表示,1950年代初,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美國簽訂的兩項條約,一方面在國際上強化代表中華民國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卻也進一步深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事實;其中之一是1952年台北與東京締結的《中日和約》,結束兩國戰爭狀態並恢復邦交;1954年台北與華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雙方再度結為正式的軍事盟邦。這兩份條約讓蔣介石在台灣的最後根據地獲得堅實的安全與外交基礎,無論國民黨人士喜歡與否,兩約的內容、精神與適用範圍,讓國民黨宣稱代表的中華民國僅局限於台灣一隅,此一格局逐步永久化與固定化,也「解構」台北在1949年後不斷宣稱代表全中國的政治神話。

2017-03-27-外交部長葉公超(左)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右)在臺北交換批准之文件,並宣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  (取自國家檔案資料庫)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是解構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的主因之一。圖為1954年時任外交部長葉公超(左)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右)交換批准文件,並宣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 (資料照,取自國家檔案資料庫)

林孝庭說,韓戰停戰協議在1953年簽署,國民黨撤出在緬甸和越南的流亡部隊,國民黨在亞洲大陸不再存在任何可觀的軍事力量,台北官方以透過武力收復大陸的宣傳也變得越來越沒有說服力;隨後10年,蔣介石曾嘗試挑戰美國透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將中華民國永久侷限在台、澎一隅的格局,較明顯的作為包括1950年代晚期的台海外島危機,以及1960年代初期開始秘密推動的反攻大陸「國光計畫」。但隨著國民黨政府經歷美國政府在國共內戰晚期的遺棄、在韓戰爆發後再度結盟、國際地位重新提升,回中國大陸的夢想實際上已遙不可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格局至此已大致底定,再無撼動的可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