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丹福學者林孝庭解構:是歷史的巧合與意外

2017-03-28 08:30

? 人氣

林孝庭表示,美國基於這個事後看來錯誤的判斷,推動對中國經援的地方化與區域化,這個政策的一個直接、深遠的影響,就是強化了台灣本身的政治認同,讓台灣與局勢已經無法逆轉的中國大陸逐漸分道揚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孫立人將軍(美國維吉尼亞軍校)
當時美國考慮扶植的區域政權,包含陳誠、孫立人、吳國禎等人。圖為孫立人將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二二八後安撫政策,意外打下「中華民國在台灣」基礎

這本書也重新審視美國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林孝庭說,國民政府指責當時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George Kerr)煽動台灣人脫離中國統治,導致葛超智被華府召回,葛超智對台灣治理的個人備忘錄被放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日後給蔣介石的建議中,間接影響國民政府改變對台策略,蔣介石一改原本支持陳儀的立場,任命文官出身的魏道明撫平台灣民眾的憤怒與不滿情緒,接納更多台籍人士進入政府體制,同時著手推動各項改革。

林孝庭說,這些舉措標誌著台灣經濟體制從戰後陳儀提倡的統制經濟逐步放寬,並在1950年代開始走向自由經濟與市場經濟;也就是說,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初步改革,主要是為了安撫民眾,然而這也是歷史的偶然,因為這些補救舉措,無意中為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打下基礎。

20170321專訪胡佛檔案館東亞館館長林孝庭.(陳明仁攝)
林孝庭指出,國民政府在二二八後為安撫民眾而施行的政策,無意中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打下基礎。(陳明仁攝)   

為穩固台灣財政 陳誠不惜違逆蔣介石

對於蔣介石與他引退前夕欽點擔任台灣省主席的陳誠之間的微妙關係,這本書也有深入的探討。林孝庭指出,1949年春,為了強化台灣的經濟與金融安全自主,陳誠認為他有必要違抗蔣介石的意旨,而與當時主持中央政府的桂系李宗仁妥協。

林孝庭研究指出,陳誠在1949年5月不顧蔣的反對,赴廣州與李宗仁會晤,換來李宗仁同意台灣省政府取得更大的自主權,包括爭取到台灣銀行在台徵稅權與動用外匯權、省政府可使用黃金儲備、高雄基隆海關獨立運作、台幣與大陸脫鉤等足以增強台灣財政穩定的措施,這可被視為台灣命運的轉捩點之一。

2017-03-27-蔣介石與陳誠-取自人民網
林孝庭在書中,也提到蔣介石與陳誠間微妙的關係。圖為蔣介石與陳誠(中)。(資料照,取自人民網)

雲南獨立功敗垂成 退守台灣成國民政府唯一選擇

林孝庭也在書中首度披露1949年雲南獨立運動,當時中國大陸的局勢演變,也牽動台灣日後的政治命運。林孝庭指出,1949年秋天,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的盧漢,依然幻想美國對華援助的「區域化」將有助他保持雲南的中立地位,遠離國共之爭。當時盧漢曾向華府表明,希望美國支持雲南宣布獨立,以拒絕蔣介石欲把國民政府遷往昆明、持久作戰的意圖。盧漢並表示,未來獨立的雲南,將可利用境內豐富的礦產與鴉片支撐財政,只不過華府最後並未允諾,這也讓盧漢決定向中共靠攏,情勢的演變讓蔣介石失去了留在大陸的最後希望,至此,退守台灣已成為唯一的選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