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被誤解的「智力測驗」、遭錯用的「優生學理論」……

2020-03-15 07:10

? 人氣

優生學與納粹大屠殺的關聯是甚麼呢?(資料照,圖/截自youtube)

優生學與納粹大屠殺的關聯是甚麼呢?(資料照,圖/截自youtube)

「優生學雖然根源於英國,「成名」於納粹德國,但是若論及研究與實驗規模之深入,大膽及持久,和對於當今基因科技影響之深遠,卻非美國的優生學莫屬--吳豪人:《生命的美好、柔弱與尊嚴》」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及他的助手西蒙(Theodore Simon,1875~1961)受法國教育當局的委託而設計一套測量工具,用來衡量與鑑定法國中小學生的智力情形,然後再依照測驗的結果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班級,這就是現代社會最早的智力(IQ-intelligence quotient)測驗工具--《比奈--西蒙智力測驗量表(Binet-Simon Scal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此,智力測驗風靡全世界,其中反應最熱烈的首推美國。不過受到發明電話的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GrahamBell,1847~1922)對於耳聾遺傳的研究理論的影響--貝爾認為耳聾是自然的遺傳現象,而耳聾的父母更有可能生出耳聾的後代,因此貝爾認為如果男女雙方都為耳聾,就不應該結婚。美國科學家從這延伸到皮奈、西門對於智商的解釋,他們把智力歸類為遺傳現象,而智商測驗則是其實證手段。

最重要的是--美國人相信「犯罪及貧窮均可歸因於遺傳性精神異常或精神耗弱」。也就是說,美國社會中犯罪及貧民的劇增,乃是不良基因持有者生育率過高──這自然會「造成社會的負擔與危機」,透過智商測驗就可以找出這些「劣等階層及人種」。

20200312-(圖/作者提供)
優生學創作者高爾頓爵士。(圖/作者提供)

【「優生學」(eugenics,源自希臘文,字意為:「生而優良」)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人類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1822~1911)於1883年所提出。他受到表哥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影響,主張人類可以超越自然演化,透過有計畫的篩選與操控,使人類基因擇優汰劣,生育出更優良的下一代。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高爾頓的主張很快得到歐美各國認同,卻不幸造成許多人為悲劇,至今仍深深影響這個世界。

高爾頓的學術研究興趣廣泛,除了上述的人類學外,還包含了--地理、數學、力學、氣象學、心理學、統計學等。高爾頓年輕時曾到西南非洲探險,因而入選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晚年受封為爵士。】

20200312-(圖/作者提供)
20200312-優生學的概念會改變甚麼呢?(圖/作者提供)

【在二十世紀前半業,民衆認為優生學是人類自行控制進化命運的機會。圖上宣傳文字寫道:優生學就像一棵大樹,從許多來源吸收養分,之後融為一體。樹根上標出了遺傳學、精神病學、心智測驗、政治學、社會學、宗教等等。圖片摘自--詹姆斯‧沃森、安德魯‧貝瑞(陳雅雲譯):《DNA︰生命的秘密》(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國生育者聯盟」(The American Breeder's Association)為美國第一個推進優生學的組織,是在1906年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查爾斯․戴凡波特(Charles Benedict Davenport,1866~1944)所建立的。這個聯盟的宗旨在於「調查和報告人類種族的遺傳,強調優勢血統的價值,劣勢血統對社會的危害」。這個時候正好是新一波歐洲移民移入美國的時間。光是1890年至1910年之間,就大約有1,240多萬移民抵達美國海岸,但隨著許多老移民國家——大不列顛諸島、德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即北歐移民)逐漸完成工業化與城市化,移往美國的新移民被來自--「南歐的義大利人、俄羅斯的猶太人,斯拉夫東正教信徒……所取代,他們是一群又一群疲憊、貧窮、擁擠不堪的人。」看著移民區域與組成的重大改變,美國社會少數偏執的政治經濟精英們出現了集體的憂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想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把低劣家庭的孩子出生控制到最少,同時最大可能地增加上等人孩子的出生,這就是充滿偏見與謬誤的--「美國式優生學」。1905年,老羅斯福總統(1858~1919)在母親大會上發表演講,闡述了自己對於「優生學」信仰。因為擔心「種族自殺」,他建議每位盎格魯--美國血統的女性要生4~6個孩子,「才足以讓種族增加而非減少。」女人的職責是忍受「分娩之苦」甚至面對死亡,這讓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肩負相對於職業軍人的職責。逃避生育責任的婦女比逃兵更糟糕。正因如此,他於1906年推動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讓聯邦法律有權控制婚姻和離婚。因此戴凡波特的計畫不但到老羅斯福總統的支持,還陸續得到了--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鐵路大王哈里曼(E. H.Harriman,1848~1909)遺孀的巨額資金贊助…1910年戴凡波特在冷泉港(位於美國紐約州長島上)成立了「優生學紀錄辦公室(ERO-Eugenics record Offce)」。他的任務是搜集從癲癇症到犯罪等遺傳性狀的的基本訊息,也就是血統訊息。這個實驗室因此成為美國優生學運動的神經中樞。

初期戴凡波特和他的優生學者們定訂出10類「不適應社會的」人:弱智、乞丐、酗酒者、罪犯(無論多小的罪)、癲癇症患者、瘋子、體質贏弱的、易患某些疾病的、畸形兒和有感官缺陷的(聾、啞、盲)。最後,優生學的干涉跨出個人範圍,延伸擴大到整個家族。一個優生學領袖說:「我們要一直要追溯到起源,直到我們找到,究竟是哪個家庭在繁殖退化。解決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那些人和產生那些人的家族……都必須被切斷,根本不再讓他們繁衍後代。」

1907年,印第安納州成為當時美國第一個通過《絕育法》(強制節育)的州,到1931年時已有27個州通過《絕育法》,同時還條列了34種分類法來界定可能要接受外科手術人的種類。最初這項法令是用在--身障或精神疾病者上,政府可以透過強制節育來預防這些疾病「傳遞」到下一代。期間也催生了《1924年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 of 1924)(又稱《詹森․里德法案》(Johnson-Reed Act)或《國家起源法案》(National Origins Act),以及包括在內的特別條款《排亞法案》(Asian Exclusion Act))--成為限制東歐、南歐、中東、亞洲移民的法令手段,因為美國擔心這些非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北歐的移民會污染美國的(優秀)基因庫。跟據美國移民局對這些人所展開智商測驗的結果--「證明」了83%的猶太人移民、80%的匈牙利人移民、79%的義大利移民、87%的俄國移民是屬於「精神耗弱」的。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7和1918年,美軍委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爾․布林漢姆(Carl Campbell Brigham,1890~1943),對175萬士兵所做的智力測驗也「不意外的」呼應了上述結果,智力測試的資料顯示:東歐、南歐的移民智力水準比北歐移民要低很多、白人士兵又要比黑人士兵要高出許多、黑白混血的士兵則比純黑人士兵聰明。但總的來說,有近半新兵是不及格的,被視為弱智。這樣的結果更刺激了美國的優生運動。幾年後,卡爾․布林漢姆就以這種方式發展出--SAT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能力測驗)作為美國大學錄取標準,第一次SAT考試在1926年舉辦。

20200312-(圖/作者提供)
20200312-《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圖/作者提供)

【在1912年的10月的通俗雜誌《All-Story Magazine》中,美國作家愛德加․萊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發表了小說《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故事內容是敘述,一個被白人父母遺棄在非洲的孤兒,後來被人猿扶養長大,但他除了天生擁有的白種膚色外(在人猿的語言中,「泰山」就是「白色皮膚」的意思),也繼承了日耳曼人的風度、體格、因此成為當地最勇猛的獵人和戰士,甚至憑自學就能識字,儼然是當地非洲人(黑人)的領袖。而這本書要傳遞的訊息很明確,就是白人很明顯是比黑人優秀而強壯的。這個角色至今激發出漫畫、商品、27部續集和45部電影,電影第一次播出是在1918年】

不幸的是,美國的優生學啟發和幫助了希特勒制定了種族淨化法律。1933年1月30日威瑪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1847~1934)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3月,德國國會通過《威瑪憲法》修正案《授權法》允許希特勒及其政府能夠不需要總統或國會同意而通過任何法案。7 月14 日納粹頒布實施了《遺傳病病患後代防治法(Law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netically Diseased Ospring)》,這就是一般所謂的《絕育法
(Sterilization Law)》,之後愈來愈歪斜,最終引向了駭人聽聞的種族大屠殺。

參見--

(Ⅰ)維基《中文百科》之【美國的優生學】。ㄣ

(Ⅱ)《被淹沒的十分之一~美國優生計畫,1900~1940年》。

(Ⅲ)南西.伊森伯格(王怡芬譯) :《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八旗文化),p257~271。

(Ⅳ)維基《中文百科》之【阿爾弗雷德․比奈】。

(Ⅴ)維基《中文百科》之【納粹德國】。

(Ⅵ)維基《中文百科》之【種族滅絕】。

(Ⅶ)吳豪人:《生命的美好、柔弱與尊嚴》(輔大法律系副教授)。

(Ⅷ)韓毅:《美國經濟史(17~19世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387~389。

(Ⅸ)詹姆斯‧沃森、安德魯‧貝瑞(陳雅雲譯):《DNA︰生命的秘密》(上海人民出版社)。

(Ⅹ) 伊布拉.肯迪( 張玉芬、張毓如、陳義仁譯):《生而被標籤:美國種族歧視思想的歷史溯源》(馬可孛羅),p360~361、373。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