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台北市需要更多的政治擔當

2014-11-17 05:45

? 人氣

這塊鄰近劍潭站的土地,雖然1989年後即被匡列為圓山天文館的遷建用地,但在1986年台北市政府委託張家祝主持的台北市大眾運輸轉運站研究中,即認為此區有轉運站新建需求;黃大洲擔任市長時,天文館另擇定基隆河廢河道現址動工,所以陳水扁市長任內,此地原將規劃為劍潭的公車轉運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在李永萍強勢主導下,不但交通局完全沒機會爭取這塊地的未來規劃,由「李友友」賴聲川主導評選團所選擇的「大皮蛋」,更恰好是競圖中對交通衝擊最大的方案,以致資深議員如民進黨周柏雅或國民黨陳儷輝,都從工程規劃階段就對此案多所質疑。直到後來,李永萍回去當通告名嘴多年,台北市政府卻還是得另立名目為台北藝術中心追加預算,更回過頭來要苦主交通局去鄰近地區再規劃停車空間。  

施政順序混亂、決策權限傾斜外,一級局處數目眾多卻政治性不均,還造成協調的嚴重困難。以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為例,當時的交通局長羅孝賢是一位受到廣泛肯定的學者,將自行車道設在「馬路上」的規劃雖然衝擊許多國人的用路習慣,卻也有充足的國內外研究支持(所謂「分離式」自行車專用道在介面頻繁交錯的都會區風險較高,而大規模允許自行車與行人共道的惡果,台北市民現在每天承受)。  

那麼,問題出在哪?除了民進黨黃向群議員當時指出的自行車次路網不足,是交通局政策有待加強處外,關於敦化南北路自行車道的其他眾多問題,則分散於市府各單位。比如說,自行車道的實體工程不但標線不清、易破損、復舊不當、水泥厚度不足,甚至驗收未完成便偷跑,但自行車道的施工單位工務局新工處,卻無法與管理單位交通局相互協調。

責任更重的,則是交通管制的現地執行者台北市警局。陳水扁市長時代台北市交通能有顯著改善,靠的是市長本人親自將交通局長賀陳旦的規劃方向,督促市警局逐步落實。但郝龍斌的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雖然是個全新的交通政策,市長嘴巴上也說重視,但市長不介入而局長沒有政治協調能力,於是警察局袖手旁觀,基層員警對相關規定更是一無所知(畢竟當時台北市警局交通大隊的大隊長,專長是操弄媒體、使用噴水車與贏得俄羅斯臉書網友支持,並非交通管理)。

藍綠陣營的交通策士來源重疊度向來極高,不管連勝文或柯文哲,他們的交通顧問都與羅孝賢前局長有公交私誼,而他們的政策也都宣稱要擴大自行車路網。他們理當要能理解,真要強化交通管制這個在現代城市治理中最重要的政策領域,如果不是透過市長壓陣,就非得對台北市政府組織全面調整不可。否則以台北市交通局在敦化南北路的非戰之罪後,竟大量規劃設於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專用或共享道,缺乏路權觀念的自行車騎士卻不斷侵犯行人路權,早已讓市民怨聲四起,沒有配套便想快速讓自行車道使用更為擴大,必將產生嚴重後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