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台北市需要更多的政治擔當

2014-11-17 05:45

? 人氣

之後隨著各項基礎建設的完成或推動,產生新設主管機關的需求,再加上經濟成長與都會化,迫使「外來政權」也不得不跟上政府擴張的世界潮流,致使台北市政府的組織與人員編制都快速成長。在獨裁政體下,新設局處既可以「專業」為由,包持相對封閉性,而民主國家政策綱領的對決,也被「內部化」為統治機關的內部人事競逐;而今日台灣的地方制度,卻只是在未經分析下,便把所有一級主管全都視為隨市長進退的政務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例來說,1988年是台北市政府組織變化最大的一年,將建設局分拆出交通局或從社會局中新設勞工局,當然反應都會治理的需求與政府給付功能的成長。但有些侷限在專業判斷的業務如翡翠水庫管理局,後來竟能成為台北市政府的一級單位,並由隨市長進退的政務官領導,便是明顯的制度設計錯誤。新設一級單位與首長,本該反應市府的施政重點,事實上卻淪為員額擴增的途徑,也沒有人去思考增加「專業單純」的新單位後,跨單位政策誰該來協調?

當獨裁國家也因社會發展的壓力,而慢慢調整其政府組織,未改革的台灣地方制度甚至產生一個不完全恰當卻足堪玩味的比較:治理中國,需要二十五個部會,但治理台北市,卻需要三十一個局處。

話說回來,從高玉樹到陳水扁,升格直轄市以來台北市的市長,多是歷練豐富的政治菁英,因此台北市公共治理架構的問題雖然越來越惡化,卻在市長個人能力所創造市政進步下,顯得相對次要。但特別是馬英九市長連任到郝龍斌市長上任後,市政府各局處各行其是的惡害卻越來越突顯,而面對執政失利,郝市長第一個任期的反應是強化「內朝」,第二個任期則選擇依地制法的修改,而增加副市長人數。 

郝市長的做法,只是在製造更多問題。在郝市長的第一個任期,他偏信由不具公職身份的郝家家臣莊文思夫婦、法規會主委葉慶元和文化局長李永萍組成的「四人幫」。且不論紊亂文官體制的長期後果,透過市府首長間的權力不均等(有些是「政治的」有些卻「只是技術的」),市政建設亂無章法。「北區兩廳院」的曲折便是一例。   

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有鑒於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久無表演場地,而國家兩廳院又偏向南區,便計畫在士林官邸空間解嚴所釋出的土地上,新建「北區兩廳院」。僅管先期顧問費已執行,馬英九上任台北市長後,文化局長龍應台樂於剽竊陳水扁政績(包括中山堂修復、台北光點與當代藝術館),對於「北區兩廳院」選址卻是變來變去,而被台北市審計處直指浪費公帑。

結果「北區兩廳院」到了李永萍手上,未經任何調查,便砍掉有迫切空間需求的音樂廳,改蓋只剩下劇場的「台北藝術中心」,致使北市交直到現在都沒有常駐音樂廳。先蓋劇場的決定,畢竟還在文化局長的權限內,較為可議的,是李永萍以身為「四人幫」一員的政治實力,強壓其他「技術性」的局處首長,而能以極具地標性、先前為臨時市場的市有地,做為台北藝術中心的場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