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幸導讀:主權的繁複與單一

2020-04-30 05:10

? 人氣

主權結合國家 形成超國界權力

巴特勒認為,當代時空之下,「主權」不復單獨存在,而是和國家界線內外的權力結構互相鑲嵌、羈絆。只有透過對更複雜的權力結構分析,方能改善被國家排除者的處境,探測到主權的當代性質。在這個論辯過程中,巴特勒以文學之眼,強調當代無國籍者在空間的新處境,他們不再從包覆的領土中被驅逐出去,而是身處任何國家權力可及之處。換言之,強國的主權施展是超國界的。巴特勒的論述缺乏全球化架構下對民族國家的新觀點,但是透過對阿岡本的批評,她點出全球化下任何空間,皆無法倖免於權力滲透的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征服和掠奪,並非近代早期西歐海外擴張的獨有特徵。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貿易網絡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創造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資料照,美聯社)
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國家的功能。(資料照,美聯社)

史碧華克則以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點出民族國家和主權在當代的新處境,繼而提出幾個可能的想像方向。史碧華克認為,當代資本的全球化是其本身的屬性,並非全然肇因於民族國家或是壞政治。國家經濟和國際資本之間的藩籬被移除,全球化獲得優先權,國家也失去重分配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國家的功能。

換言之,史碧華克意在處理「全球化」和「民族國家」之間的連繫,從中找到國家有用的部分。接著,她提出一個關鍵字:批判性區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思考如何保有國家的結構,卻可以超越民族主義。史碧華克和其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並不相信世界公民的概念可以產生全球民主。她認為與其捨棄國家,不如找到免於民族主義偏見的結構。而「批判性區域主義」就是為了避免國家的法律為民族所壟斷,避免主權被誤用。(Butler and Spivak 2010: 70-94)

找尋不以民族為名的歸屬 

綜觀三位思想家的對話,我們歸納出幾個核心意識:一、民族不應該壟斷國家,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連結必須被解放,進而尋找不以民族為名的歸屬。二、思考一個既非個人主義也非集體性優先的政治文化。三、主權,置身在充滿權力的國際空間,世界上沒有權力的真空之所,而強國權力是超國界的。四、全球民主不易實現,國家仍舊具有照顧弱勢和重分配的功能。如何讓國家免於民族的壟斷,發揮正當功能?五、思考「批判性區域主義」國家主權調節的功能。

這些問題涵蓋了民族國家歷年來遭受到的質疑,也是主權被挑戰之處。其中核心關鍵仍舊落在「民族」和「界線」兩個概念的界定和想像,以及兩者的關係。與其解離「民族」和「國家」,不如往修正「民族」定義的方向想像。如果「主權」不僅是國家的界線,它還身處在布滿權力結構的國際空間中,那麼解放對單一民族的想像,即複數社群的存在,民族國家對內將面對不同界線的複數群體,對外則將面臨國際空間的多元力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