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穆巴拉克過身後,讀何偉的《埃及革命考古學》

2020-03-15 07:00

? 人氣

而在採購當下,中國店主常以特殊的埃及阿拉伯語招呼顧客,何偉稱其為「內衣店方言」。這種方言起於溫州商人圈,以何偉接觸過的某些受訪者為例,這些中國人剛到埃及時不僅一句阿語都不會說,甚至連英語也不大通曉,卻能靠著日積月累模仿顧客,耳濡目染習得語言;然而由於情趣內衣店還是女顧客為多,故這些商人講話都有一特徵,那便是動詞都以陰性結尾,故就算是男店主,也多以女性口吻招呼客人,頗有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錯位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這種錯位,也像極了何偉眼中的埃及與中國。這兩大文明古國在某些神髓上似曾相似,卻又極其不同。正如中國商人透過女顧客之口學習埃及阿拉伯語,何偉也透過自己的中國經驗梳理埃及,進而反扣阿拉伯之春。

解構革命的時間與系統

在《埃及的革命考古學》中,「時間」是條再明晰不過的主線。而早在此前,何偉便曾於書寫中國的《甲骨文》中探討時間概念。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已習慣用線性的方式理解時間,隱然接受了歷史將不斷進步的假設,進而強調邏輯、理性與個人主義的重要。但何偉認為,正是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讓我們淡忘了時間的循環性,容易視所在當下為「歷史的關鍵時刻」,結果便在千年一隅中過度流連,錯估了阿拉伯之春的意義。

何偉在埃及時常與考古學家接觸,因而知曉5000年前的古埃及時間觀。在古埃及人的思維中,時間有兩種:「Djet」與「Neheh」,Djet有靜止之意,或可譯為永恆; Neheh則是週期,喻指重複、更新的意像,例如太陽運轉、季節流逝與尼羅河的週期性泛濫等。

而之所以存在雙調的時間觀,何偉認為這與埃及的兩極地貌有關。對尼羅河谷地的居民來說,洪水年年降臨,水患所經之處雖是一片狼藉,卻也暗喻肥沃的生機與重生;但對沙漠中人而言,除了翰海黃沙與各色沙丘外,周遭環境就是一片死寂,沒什麼變化,因此他們的國度適用另一種時間。

而藉此雙調的時間概念,何偉進一步解構人們賦予阿拉伯之春的線性感與進步光環。在他看來,埃及近代史雖在無數政變、戰爭等「Neheh」中前進,但其本質是在中世紀與現代秩序間來回擺盪,埃及沒有因沙達特(Anwar Sadat)遇刺換上穆巴拉克就更好,也沒有因一場阿拉伯之春就成功民主化,這個國家一直走著自己的路線,其本質還是停留在某種「Djet」中。阿拉伯之春不過是眾多「Neheh」之一,就像時間一到自然發生的尼羅河洪水。

而何偉在書中用以反思阿拉伯之春的,還有另一主線:「系統」。據何偉所述,他之所以會關注系統這個概念,也與自己的中國經驗有關。他於90年代踏入中國,起初還不是個獨立的作家,而是在地方單位工作。所謂單位,裡面有領導、結構與規定,又掛靠國家,就像一部部小機器,可以自行運作,同時支援大型工廠產出。而當年許多中國人都在各種單位裡謀生,故而整個國家可謂是各種系統的集合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