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家族辦公室的風險進擊

2017-03-24 06:50

? 人氣

答案剛好相反:頂級風險資本管理公司不見得想要更多的投資人,通常他們傾向維持固定的投資人(老顧客)組合,有時甚至會減少投資人數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因為一檔成功的風險資本基金通常能回報最少3倍到5倍的現金給投資人,由於風險資本基金過去表現多少能預測未來表現的這個特色,同樣這批投資人一定會想要回頭把錢再投資回該管理公司的新基金。

問題在於,在共同基金或避險基金的領域中,資產的增加和投資標的市場的趨勢是相符合的,因此從市場上得到的系統回報和超額回報,要再全額投入回市場並不那麼難。可是風險資本的本質就是以小博大,博大成功這個事實,並不會改變太多新創所需的初期資金金額。

 

2004~2016年風險資本管理公司趨勢(來源:NVCA 2017 Yearbook)
2004~2016年風險資本管理公司趨勢(來源:NVCA 2017 Yearbook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從2004年開始的這一波風險資本大浪潮,孕育出臉書、推特、Youtube、Instagram、Uber和Airbnb這些超級新創,但平均一檔基金的大小(Avg Fund Size)也不過加倍而已(從$99.97M到$213.50M)。換句話說,就算整個產業花十二年——十二年剛好是一檔風險資本基金最長的年限——回報了三到五倍給投資人,新募基金的大小卻只成長一倍,投資人並沒辦法將這三到五倍的現金完整地投資回到風險資本裡面。

更何況如我前面所述,這個產業是有少數的頂級風險資本公司取得絕大多數的產業回報,這些風險資本公司光是要吸收「回頭客」的資金就已經很滿了,如果沒有意外,根本不可能接受新的投資人。

這裡我們就觸及到前述資產管理的「由上而下」配置方式在我們這個產業完全不管用的關鍵理由了:因為誰都知道紅杉資本有著優異的回報率,但你有錢也進不去,因為既有的投資人都吃不夠了,就算你是中東油王也輪不到你!

這就是Mesh Lakhani那篇文章的重點:「access(入場券)」。

「Access」的困難是我們這個產業的特色,我在之前一篇專欄【風險資本其實是SELL-SIDE工作】裡面也有部分分析。不只投資人要進到頂級風險資本基金很困難,風險資本基金要進到最熱門的新創募資案可能更困難——你可以管理有上百億美元的主權基金,而連紅杉資本管理合夥人的臉都見不到。你也可以管理著三億美元的風險資本基金,結果連撿Airbnb的E輪投資的零頭都沒份。

所以如果連家大業大的主權基金都不見得能夠投資到好的風險資本基金,那麼家族辦公室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取得入場券呢?

在Mesh Lakhani的文章中,他解釋了他的一些策略,例如透過在Angel List上和風險資本公司共同投資——雖然老牌風險資本公司通常不在這上面找案源,但這十年新崛起者(例如500 Startups)通常會配置資源在這上面找案源,透過跟他們共同投資可以開啟對話的機會,從而得到投資基金的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