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威觀點:疫情恐慌中,也別讓「惡言惡語」傷害了人

2020-03-06 06:40

? 人氣

又譬如,有名嘴在當前人們對於疫情的恐懼下,指稱支持「韓粉」者是罹患「H病毒」,並且表示期待「H病毒應該跟當年的SARS一樣,總有完全銷聲匿跡的一天吧」。明顯的,不同的政治支持者,會有不同的意識型態,支持不同的政策。但是,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中,只要不是透過暴力、非法手段,都應該尊重彼此的存在。這種視他人為「病患」,期待「消聲匿跡」的說法,已經是極端的仇恨言論,違背了民主社會中基本公民的素養。這是必須被嚴正以待,不能只是看做名嘴常見的失言而漠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有人會說,只不過是個詞彙而已,有這麼嚴重嗎?事實上,我們對於許多事物的認知,都是透過使用的「語言」來理解,然後彼此交流,就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真實力量。舉例來說,「聖誕老公公」、「年獸」這類故事的流傳,固然可能根本不存在,但卻可以透過語言的傳遞,真實地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

再舉一個科學研究為例。針對隨機安排的兩群受試者,研究者提供同一份政治演說稿,其中唯一的差別,一篇文稿中將城市裡的犯罪比喻為「猛獸」;另一份則形容為「病毒」,僅此差異而已。但是這種「譬喻」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會影響人們對於治安政策的不同選擇。閱讀到譬喻為「猛獸」者,多選擇「打擊犯罪」(猛獸可以打擊);譬喻為「病毒」時,則採「解決失業、貧窮與教育問題」政策者提高(清理環境避免成為滋生病菌溫床)。特定詞彙提供給人們理解事物的框架,同時也就容易形成不同的處事模式。

古人有云,「勿因惡小而為之」,更何況,這些惡言惡語看似輕如鴻毛,飄在耳邊」。但一旦形成固定的觀念、看法時,甚至可能成為排山倒海的毀滅力量。這也可以說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另一種詮釋。

回到本文開頭,修昔底德看到當時語言的衰敗,他自栩自己的史著是為了「垂諸永遠」。他在史書中,試圖努力地告訴人們事實、人性、正義、德性應該為何。在諸多變化中,還是有些不變的原理、原則,值得堅持、值得人類社群傳承下去。

在疫情恐慌的氛圍中,別讓惡言惡語腐化了人心,我們還是要試圖堅持一些能夠彰顯正面價值的人性光輝,這也才是人之為人的差異,這才是臺灣價值的真正意義。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