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夢醒時分?經濟沒幫助又干預言論,歐洲從擁抱中國轉向對抗

2020-03-05 11:18

? 人氣

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AP)

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AP)

三年前,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全球精英年度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巧妙安撫了歐洲人的情感,他讚揚了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好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許多歐洲人看來,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相比,中國的威權領導人一度看起來是更有吸引力的合作者。川普帶領美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貶低歐盟,並質疑北約(NATO)的價值。習近平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倡議,也讓歐洲政界人士對中國有望進行的數百億美元基建投資垂涎三尺。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並試圖引導、建立一個日益由美中對抗塑造而成的新國際秩序,歐洲對中國的迷戀正在消退。中國政府最初處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方式缺乏透明度,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的吸引力。本周,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義大利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對歐洲其他經濟體構成威脅。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是夥伴,也是競爭者與挑戰者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國內的壓制越來越嚴重,現在這個一黨領導的國家還試圖扼殺海外公開批評的聲音,包括來自歐洲的批評。最近幾個月,這種試圖影響(有時甚至是威逼)歐洲國家的高壓手段引發對抗,令中國制度與西方民主制度的根本區別受到關注。

替德國政府和議會提供建議的智庫德國國際及安全事務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主管佩爾特斯(Volker Perthes)稱:「中國試圖將其治理模式輸出到全世界,包括歐洲。」佩爾特斯表示:「歐洲正在覺醒,與中國打交道時,不僅要把中國看做客戶、市場和大工廠,也要看作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行為體。在很多方面,中國無疑是我們的夥伴,但也是競爭者和挑戰者,包括對我們的價值觀而言。」

民調顯示,去年歐盟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下降。瑞典就是最近對中國態度變冷淡的幾個歐洲國家之一,在瑞典,情況變得很糟糕,三大政黨要求驅逐中國駐斯德哥爾摩大使,理由是他公開威脅瑞典官員、媒體和人權組織。瑞典前駐華大使羅睿德(Lars Freden)稱,有些瑞典企業現在要考慮瑞典民意:「你為什麼要和中國這麼可怕的國家做生意?」他表示,這是新出現的情況。

與此同時,歐洲期望「一帶一路」帶來的繁榮基本上沒有成真,因為中國自身經濟已在放緩,這個問題在中國以嚴厲措施防控疫情之前早已出現。「浪漫的樂觀主義時期結束了,」拉脫維亞外交部長林克維奇(Edgars Rinkevics)稱,「四年前,這只關乎經濟、貿易、一帶一路以及更多投資。如今更加平衡了。」

另一位歐盟主要國家部長的措辭則不那麼外交化。「坦白講,我們看不出有何理由要向中國屈服,」他說。「他們什麼也沒幫上我們。」

中國以「一帶一路」創造龐大的商機,吸引歐洲。(多維提供)
中國以「一帶一路」創造龐大的商機,吸引歐洲。(多維提供)

當然,中國對歐洲經濟仍然至關重要,並在歐洲大陸有很大的影響力。2018年(這是能夠獲得的最近一年的數據),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6040億歐元(約台幣20兆元),歐盟對中國貿易逆差為1850億歐元(約台幣6.15兆元)。中國企業在歐洲基礎設施的關鍵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例如希臘的主要港口皮雷埃夫斯(Pireaus)和葡萄牙的電力公司,同時控制著瑞典的富豪汽車公司(Volvo Car Corporation)和義大利的倍耐力(Pirelli)等標誌性歐洲製造企業。

歐盟內部分歧多,未提早警覺

歐盟先前一直忙於應對俄羅斯和英國脫歐問題,現在才試圖制定連貫的對華政策。但由於歐盟內部常年紛爭不斷,較小的國家常常懷疑德國和法國推動政策朝對自身有利的方向傾斜,這方面的進程因此趨於複雜。

儘管如此,歐盟執委會還是在去年3月份首次將中國定義為「推動替代性治理模式的系統性競爭對手」,與先前從蘊藏有利貿易機會角度來看待中國的做法不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歐盟國家27位領導人將出席今年9月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中歐峰會,歐洲領導人目前正在力爭在峰會前統一立場。

歐洲要走自己的路

歐盟官員稱,隨著歐盟有了上述新看法,歐洲當務之急是要避免被美中這兩個超級大國踩在腳下。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Josep Borrell)稱:「美蘇兩極格局曾導致歐洲分裂,而歷經30年轉變期後,我們歐洲人不能接受世界新格局應圍繞在中美新兩極的這種想法。」

歐洲突然意識到,中國的影響力正日益上升,北京方面對民主價值觀也帶來威脅。這恰逢歐洲與美國嚴重失和之際。川普在歐洲各國仍很不得人心,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威脅要發動貿易戰。不過,在美國國內,川普遏制中國的想法得到了兩黨支持,意味著無論川普11月是否贏得連任,美國幾乎必將繼續施壓,要求歐洲選邊站。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表示:「我們現在主要有兩個擔憂,我們還是美國的盟友嗎?中國的威權主義會轉向何方?」拉法蘭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非正式顧問,他稱:「對我們來說,關鍵是要變得夠強大,我們才不會成為一個被美國和中國的球拍打來打去的乒乓球。」

前白宮御醫傑克遜最大遺憾是未能幫美國總統川普瘦身(AP)
美國總統川普(AP)

雖然歐洲各國領導人至少在原則上同意,歐洲應對這個挑戰的最佳對策是增強自身在國防、技術、工業和外交上的實力,但對於實現該目標的最佳戰略,目前仍有兩個主要思想派別。

有人斷言,雖然歐盟與川普之間存在許多分歧,但跨大西洋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歐洲應該堅定站在美國一邊。拉脫維亞的林克維奇表示:「在應對中國方面,美國和歐洲都不能單打獨鬥;如果從價值觀角度和戰略角度來看,美國應該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頭號夥伴,儘管並不好相處。」

然而,對其他歐洲領導人來說,這種做法是一廂情願。他們認為,在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領導下,美國已經開始與歐洲疏遠,歐盟和華盛頓方面的利益愈發衝突。這意味著歐洲應置身事外,走自己的路。

軍事擴張又干預言論,引發疑慮

法國總統馬克宏強調了這一點,堅持給予歐洲更大的「戰略自主權」並主張與俄羅斯重新接觸,以限制中國的力量。這種想法反映了一個重大轉變,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曾將俄羅斯視為歐洲最大的安全威脅,現在則意識到中國在經濟、政治甚至軍事上都構成更嚴峻的挑戰。

中國在吉布地軍事基地的驚人快速擴張,也讓自身能在歐洲周邊投射軍力,吉布地是位於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的前法國殖民地。對法國來說,這一點在2017年7月得到確認,當時在地中海航行的中國軍艦數量曾短暫超過法國海軍。

中國官員在與歐洲官員會晤時堅稱,中國政府的意圖完全是善意的。今年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當今世界需要中國和歐洲團結合作,特別是在某個大國放棄國際合作、奉行單邊主義之際,中歐合作更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始終認為中歐共識大於分歧。」

然而,這種保證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部分歸因於中國政府代表奉行的一種新行為模式。最近在歐洲,公開討論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所遭受的待遇、香港抗議活動或中國政府最初對武漢新冠病毒處理不當等問題,常常引發中國外交官憤怒的公開干預。從斯德哥爾摩到布拉格再到羅馬,中國傳遞的資訊是:保持沉默,否則你們的經濟將受到影響。

在捷克共和國,中國回應了布拉格市長提出要加強與台灣合作的計劃,取消了布拉格愛樂樂團(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原定於去年秋天在中國14個城市的巡迴演出,並阻止布拉格其他幾家文化機構隨後的訪問計劃。

20200115-台北市長柯文哲出訪捷克,並與布拉格締結為姊妹市。柯文哲14日與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ek Hrib)一同參加「台北之夜」,慶祝兩市締結為姊妺市。(台北市政府提供)
20200115-台北市長柯文哲出訪捷克,並與布拉格締結為姊妹市。柯文哲14日與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ek Hrib)一同參加「台北之夜」,慶祝兩市締結為姊妺市。(台北市政府提供)

儘管頻頻出言威脅,但北京方面並未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原因之一是,對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採取這種措施,都可能遭到整個歐盟報復。

華為之火延燒歐洲

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新的威逼方式似乎正在招致反噬。在中國政府眼下最看重的一個問題上尤其如此,就是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能否獲准在歐洲5G網絡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正努力遊說,希望將價格較為低廉的華為設備排除在歐洲網絡之外。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曾在慕尼黑表示:「華為和其他得到政府支持的中國公司,就是中國情報部門的特洛伊木馬。」

華為堅稱自身獨立於中共,並在去年起訴了那些指控該公司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法國研究人員。不過,中國駐德大使曾發出若華為被排除在外、德國汽車業將成箭靶的隱晦威脅。

中國如此施壓,讓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華為採取的相對溫和路線,在她領導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內部遭到了反對。本月發布的一份基民盟立場文件呼籲,限制那些受制於外國政府的「不可信」供應商參與5G建設;此外,一個由政府成員和反對黨議員組成的跨黨派聯盟現在希望把華為等公司排除在德國5G系統之外。最終的5G相關法案仍在起草中。

德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略特根(Norbert Röttgen)說:「這反映了另一個國家的官方代表是否敢干預議會立法程序。」羅特根正在參加競選,爭取接替梅克爾執掌基民盟。他說:「這需要我們發出一個強烈信號:我們要自己掌舵。」

在法國,最大的行動營運商Orange已經在1月份宣布,將不會使用華為的設備。

義大利方面,儘管該國去年3月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西方大國,但現在義大利國內對中國情緒也出現惡化,部分原因是北京方面有類似的威逼企圖。去年11月,幾名義大利議員決定與香港抗議活動帶頭人黃之鋒(Joshua Wong)舉行視訊會議。中國駐羅馬大使館抨擊該計劃是「嚴重錯誤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支持暴力和犯罪」。

中國試圖破壞義大利議會活動的做法,促使義大利所有主要政黨和義大利外交部譴責中國的干涉。幾天後,義大利議會下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支持香港民主自由的決議。

瑞典因人權議題槓上中國

不過,歐洲國家對中國反感情緒最激烈的莫過於瑞典。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數據,去年,法國對中國看法較好的人數比例下降8個百分點,至33%;荷蘭下降11個百分點,至36%;德國下降5個百分點至34%。在瑞典,2019年對中國看法良好的人數比例降至25%,2018年為42%。

瑞典與中國的矛盾始於2015年,當時一名中國出生的瑞典籍公民桂敏海在前往泰國的行程中失蹤。桂敏海是一名書商,曾在香港居住,他販售了有關習近平家族涉嫌腐敗及其他被中國政府視為禁忌話題的書籍,激怒了中國政府。

桂民海(桂敏海)在電視上認罪。(BBC中文網)
桂民海(桂敏海)在電視上認罪。(BBC中文網)

瑞典官員稱,桂敏海遭到中國探員綁架。中國政府表示,這位書商是向中國警方自首的,以針對2003年導致一名年輕女性死亡的醉駕事件接受審判;他在兩年後獲釋,之後又因「非法提供國家機密和情報」再次被捕。

去年11月,這場爭議演變成了一場危機,當時,瑞典筆會(PEN Center)將知名的圖霍夫斯基文學獎(Tucholsky literary prize)授予了桂敏海,引起了人們對桂敏海困境的關注,該獎項通常由瑞典文化大臣頒發。這個決定引起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的憤怒回應,讓他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桂從友警告稱,中瑞兩國的正常交往與合作將受嚴重阻礙,尤其是如果瑞典政府官員出席頒獎典禮的話。桂從友說,某些瑞典人不要指望在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後還能安心。

瑞典政府無視這一警告,該國文化大臣還是頒發了這一獎項,頒獎儀式上為這位正被監禁的出版商留了一張空椅子。上周二,中國寧波市一家法院表示,桂敏海已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

根據瑞典筆會主席班特松(Jesper Bengtsson)的說法,與日益偏狹和自信的新中國出現的這種摩擦,為所有西方民主國家提供一個發人深省的教訓。班特松說:「過去,我們總是談論民主和普世價值的傳播,以及我們如何靠實力地位影響像中國這種國家的變革。」他說:「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此刻不一定是強者。世界已經發生了權力移轉。」

文/Yaroslav Trofimov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