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萬大計畫」的教訓

2014-09-21 12:24

? 人氣

「萬大計畫」的教訓,便是素人獨夫以為自己是人民的化身,而排斥社會不同利益與專業的溝通協商與最後的判斷,最後擾亂了都市發展的步驟,而獨裁者那種施捨式的小型工程德政,也沒有真的產生成效。比如說,在對台北舊市區開腸破肚、「老百姓喜歡的做給他」的結果,卻是當時台北集中在城中、建成、延平三區的過度繁榮,無法透過耗費鉅資的「萬大計畫」將資源引導至邊陲地區,進而解決交通壅塞、建築違規與環境超限使用等「繁榮病」。1967年就已構思的捷運工程在「萬大計畫」期間也全無進度,以致先前闢建的各條美援道路邊的路線商業區承受不了交通衝擊,也不宜作為商業中心,最後連蔣經國欽點的張豐緒市府,都在「萬大計畫」後提出營邊段「第二商業中心」計畫,以舒緩台北市商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只是營邊段開發連初期設計都花了,蔣家一聲令下土地還是只能拿去蓋中正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又比如在1945到1980年代間,台北市政最大的挑戰,便是原本的都市公共空間被「合法」(即,有黨證)或非法地占用,並有二十餘萬居民倚賴違建來滿足快速都市化下的居住問題。「萬大計畫」延用了黨外時期先建後拆的「整建住宅」型式,但相較於黨外時代以遷建基地(最顯著者即通化街一帶)配合都市空間的發展方向,「萬大計畫」把大量整建住宅蓋在對舊市區邊緣動刀後的殘跡之上,問題在於,台北舊市區在戰後就已超限使用,公共空間顯著不足,那種快速興建、大量供應的國民住宅,很快就不符合台北市民的生活需求,最後形成迄今無法解決的各項整宅問題。而空地拿去蓋超高密度住宅了,舊市區無論核心或邊緣的公共機能,自然也無法從戰後違建期中恢復。

直到今日,「萬大計畫」的核心地帶即原本的雙園區,依然隨處可見萬大計畫所建寬廣大道旁街景凋敝。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指示都發局進行了「台北市西南舊市區再發展計畫」。這個計畫補足了「萬大計畫」只做「老百姓喜歡的」小工程的缺陷,對計畫範圍內的每個街廓提出了不同期程的軟硬體基礎建設方案。只是,這個計畫絕對不可能沒編預算就在六個月內完成。

各種解決民生的小工程當然有必要性,但從「萬大計畫」可知,小工程絕對不能作為城市治理的主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小工程,更必然造成都市發展的結構困境。要在城市發展的大框架下,進行各項小型工程與軟硬體配套,城市的治理者必須有能力對每個區塊提出邏輯一致的發展綱領。事實上,直到2002年為止的市長選戰,也都是如此。2006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因為政治議程被反扁與挺扁霸佔,再加上選戰起跑較遲,所以主要候選人第一次沒有對各區提出完整的競選白皮書。不過那年的選舉中,謝長廷依然利用親謝的<新台灣>周刊,每周發表各行政區的規劃願景,並以其製作區域文宣,也成功地喚醒了當時士氣極度低落的民進黨選民。但也或許是有一屆間隔,到了2010年,郝蘇兩人的選戰只剩下跑行程的零星承諾,而不見切入細節的完整分區政見。

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提前,主要候選人也提早出現,但除了誇口自己是天才與自己不是笨蛋外,竟然已聽不到體系完整的市政願景。神化蔣經國卻沒有從「萬大計畫」學到教訓,這些人能為台北市留下什麼?

*作者為台北市大稻埕人,因為老家就在台北車站旁邊被推舉或鄙棄為本土型天龍人。自以為是進步的社會自由主義者,但留學時被歐洲同學揭發自由主義認同來自於當不了社會主義者又覺得保守派屬於鄉巴佬。唸過一些法律,但也常被誤會唸的是交通都計或社會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