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一名台大女生的控訴

2020-03-08 06:50

? 人氣

父母對高學歷的追求讓台大學生相當痛苦,圖為台大畢業典禮。(資料照,蔡親傑攝)

父母對高學歷的追求讓台大學生相當痛苦,圖為台大畢業典禮。(資料照,蔡親傑攝)

一名台大女大生在Dcard發表《在台灣,會唸書其實是個陷阱》一文,指自己從小因為課業遭父親痛打,拚死考上台大後,爸媽才開始「把她當個人看」,令她深覺噁心、痛苦。

進入台大後,發現社會對台大生有著超乎她以為的、龐大的不切實際的期許和想像,讓她「每天都要殺死自己,才能活下去,這就是上台大給我的詛咒、會讀書的人的一種詛咒」。這篇文章在Dcard引發熱烈迴響,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固有觀念,也確實值得省思。

這名台大女表示,自己從小就是家裡最會讀書的小孩,靠著小聰明成為全班前幾名,但因為數理很差,沒拿過幾次第一名。爸爸對她恨鐵不成鋼,覺得她有讀書天賦卻不肯努力,所以從小就對她很嚴格,唯一的期待就是考上資優班、考上私中、考上明星高中、上台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壓力(取自pixabay)
為了獲得好成績,該女大生從小遭受巨大壓力。(取自pixabay)

台大女小二沒考上資優班,被父親命令跪地一天、被打到藤條斷掉;小六沒考上私中,被用皮帶抽到全身紫青,還被電風扇砸頭。高中上了第二志願,高三拚死拚活地靠指考上台大,父親開始在外面到處跟人炫耀「我女兒考上台大」。

台大女表示,最痛苦的是,「當我考上台大那瞬間,我發現真的一切都變了,我爸媽開始『把我當個人看』,而這不是因為他們突然開始學會好好愛我,而是因為『我考上台大』」。

年薪百萬的期許成為一種詛咒

在她進入台大之後,「每天每天都要殺死自己,才能活下去,這就是上台大給我的詛咒,這就是整個社會給我們這種會讀書的人的一種詛咒。」她表示,太多的期待與讚美,所謂遠大的未來、國家的棟樑,年薪百萬,成為一種詛咒,每天壓得她喘不過氣,好想被拯救,真的好想學會好好喜歡自己,好好的,生活著。

這篇文章引發網友不同回應,有人表示「超級認同,我考上台大曾覺得自己很成功,但快畢業才體會到這只是虛榮」、「感覺妳的父親很可怕…台灣人對於分數的執著真的很可怕」、「台灣人真的有病,我爸以前也是一分不到打一下,我哭著說不要打我,他就說成績都是打出來的」。

可見現在台灣社會還有許多家長仍然跳不出「書中自有黃金屋與顏如意」的迷思,卻不知已有博士因找不到好工作而去賣雞排或務農,也有台大電機碩士去做保險業務員或傳銷,即使有人進入台積電或鴻海等明星電子業,往往也被操得半死不活,以犧牲健康與青春為代價換取微薄的薪水。

新北勞工局今(7)日舉辦就業博覽會,邀請54家廠商、釋出2,257個職缺,吸引大批求職者湧入,初媒合率達37.3%。(圖/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剛畢業學生積極參加就業博覽會,希望擠進明星產業。(資料照,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中國傳統價值影響 部分職業遭歧視

台灣社會之所以普遍有這種迷思,乃因中國傳統價值觀順序是「士農工商」,只有當官或所謂「四師」才是第一等人。當官者有權有勢,要甚麼有甚麼,只要會看公文與批公文即可,待遇與福利卻遠優於一般人,三不五時還可以貪污舞弊,撈得油水水;當「四師」者風光體面,只要動動腦或嘴巴即可,不要在太陽底下工作,或在工廠裡摸東摸西弄得全身髒兮兮,且其待遇與福利又高於勞動者。

反觀許多歐美人士通常沒有如此價值觀,而是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只因一般工人的工作環境都很舒適,待遇與福利也不會比官員或所謂「四師」差。公務員在許多歐美國家的年輕人心目中,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其公務員的工作單調乏味、待遇與福利也沒有一般工人好,更沒有如同我們公務員有18%。

德國有許多著名的汽車公司,工作環境相當舒適,待遇與福利不遜於公務員或所謂「四師」,所以其家長沒有如同我們一般家長的守舊思維,學生也沒有明星學校的迷思,畢竟德國每間大學的教育品質都不錯,老師都很敬業,不會「偷雞摸狗」到處兼職撈外快,更沒有不顧利益迴避而參選校長的怪事,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行為都很可恥。技術學院更棒,有建教合作,採師徒教授,畢業後馬上就有待遇不錯的工作。

從德國教育反思

眾所皆知,德國是世界上最頂尖、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幾年前當南歐豬國(PIGS)紛紛陷入金融風暴時,德國的汽車工業一樣蓬勃翻展,行銷全世界,毫不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國人重紀律與腳踏實地的精神,且民眾普遍有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德國的技職教育更是造就他們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石。哪像我們的汽車工業,一直受國家保護卻始終沒有甚麼起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IXfDn2vEo

羅伯特(Robert)是德國中部一所中學的學生,才15歲就自信滿滿,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木工。羅伯特如果在18歲順利完成木工的技職教育,起薪約台幣7、8萬元,在德國其實不差,從此經濟上再也不用依賴父母。他的例子,是不少德國年輕人的縮影,只因德國的教育幫助年輕人瞭解自身的興趣,並全力輔導他們就學與就業,所以德國的失業率只有3.6%,僅歐盟平均的一半,專家多歸功於其成功的技職教育體系。

為什麼有這麼多德國年輕人寧願選擇技職教育,而不一窩蜂讀大學?主因是德國社會尊重專業,重視技工的待遇與福利。德國年輕人喜歡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比以後能賺多少錢更重要,一般家長也能尊重子女的選擇,不會免強子女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自然也不會在乎子女在校成績好壞,因為他們尊重老師的專業,會給予學生做好的安排。他們不認為當我們所謂的「四師」有何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當足球運動員等。

所以早在台灣還在讀國一的年紀,德國的學校就開設「潛力分析」課程,邀請勞工局的職業顧問來上課,協助學生發掘性向。到國二,學生開始到工廠或安養院去實習,親自嘗試幾種職業,再從其中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到國三,學科成績優異、長於抽象思考的人,多半選擇升學,其他人則選擇進入技職教育體系,德國年輕人選擇高等教育或技職教育的大約各佔一半。有運動潛能的學生,國中就開始培訓了。

「生涯選擇不只升學 青年就業領航可以更好」記者會,立委江永昌-甘岱民攝
「生涯選擇不只升學 青年就業領航可以更好」記者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技職教育對德國的年輕人來說等於就業保證,學徒的薪水不差,以木工學徒為例,第一年就有台幣2萬5000元,到了第3年漲到5萬,省吃儉用可以養活自己,而且實作的項目馬上可以看到成果,很容易有成就感。在15、16歲可塑性最大的年紀就接受技職教育,等於提早進入社會接受磨練。青年在技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專業與自信,按部就班學得一技之長,許多家長以小孩讀技職學校為傲

德國10~15歲的孩子就一睹職場生活,台灣的學生則還在扮家家酒。他們自10歲開始,每年可以自由報名參加,到了16歲要開始決定選校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約略清楚未來的志向。德國技職學校畢業後的出路明確,這些專業技術人才的薪水所得甚至遠勝於一般在辦公室任職的白領階級。

德國超過7成的技職生,畢業後立刻就能找到工作,甚至還能自行創業。德國的技職教育與企業緊密結合,企業提供學徒計畫讓學生實習,另外還提供學校回饋意見,讓教學能快速回應產業趨勢。不過全球產業變革快速,合格技術人員缺口大,因此現在企業也樂於投資學徒計畫來培養人才,像是德國的法拉利和BMW公司,就招收高中技職學生,只要完成職訓課程並考取證照,就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

高學歷已非高所得必備

近十年來,台灣大考錄取率已接近百分百,年輕人有大專學歷人口比率高居世界之冠,收入卻沒有比別人多,何故?難道不就是大多數人只重視學歷的虛榮而不重視專業能力嗎?各校只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便成為各大企業的優秀員工,或考上國考當公務員、捧鐵飯碗,而非培養學生自行創業當老闆,如此年輕人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

歐美國家年輕人擁有大專學歷者不到3成,國民平均所得卻是台灣兩倍,證明「學歷不等於能力」,原因在於他們不但重視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技工,也重視他們的待遇與福利,例如:德國的汽車與機械、法國餐飲與戰機、荷蘭的花卉與農產品、瑞士的鐘表與鑽石加工、義大利的高級汽車與皮件等,很多勞工的收入不比四師或公務人員差,甚至過而有之,如此誰會在乎學歷?

長久以來,我們一般民眾之所以喜歡當四師或公務人員,一方面由於傳統士農工商的舊思維,一方面由於政府只重視公務員的待遇與福利,所以大家普遍重視學歷,這就是補習文化難以消除的原因。而民間勞工待遇偏低,主要是技術不精,商品缺乏競爭力,歸根結柢,不公不義的待遇與福利是主因。

政府如果想要提升年輕人的收入,關鍵在開源、節流與公平正義三管齊下。開源方面,應提升人力技術以增加收入;節流方面,應精簡政府組織、淘汰冗員,政府取才不應以筆試成績為標準,應重視技術;公平正義方面,各種職業待遇可以因職務輕重而有所差別,退休後之退休金不應有太大差距,更不應有退休公務員月退俸居然比在職人員薪水高出一倍以上的荒謬現象。

台灣國際競爭力若要不落人後,企業界要發揮創意,開創具獨特性的產品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在「紅海」中,創造別人沒有的「藍海」市場。現代社會,學歷不等於能力,態度才能決定高度,只有畢業後不斷學習者,才是未來贏家。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柏與阿里巴巴的馬雲,都是有創意的企業家,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未來,為何台灣沒有這樣的人?

台灣必須重視技職教育與創意啟發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發明大國,主因是他們教育重視啟發與創意,學習過程按部就班,不偃苗助長,急於速成,且技術傳承重視師徒制之做中學,以致生產的商品都極為精緻與耐用。其勞工待遇與福利,比一般公務員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很少人會以當公務員為榮,這樣的國家才有競爭力。反觀我們,大多數人只重視學歷,不重視技術,熱衷於當公務員、捧鐵飯碗,這樣國家又如何有競爭力?
有某位鴻海工程師問郭董:「為什麼爆肝的是我,首富卻是你!」郭董回說:「第一:三十年前我創建鴻海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來鴻海上班,且隨時可以走人。我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第二:我選擇從連接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APPLE合作,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第三:我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而你只要想什麼時候下班跟照顧好你的家庭。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可見老闆與員工的差別在於:1.創業與就業、2.選擇與被選擇、3.責任的輕重等態度的差別。

新北技職教育再進化,打造國小5、6年級到國中三年,5年一貫全面職業試探體驗模式,市長侯友宜親自出席參與啟動儀式,與出席貴賓合影。(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新北技職教育打造國小5、6年級到國中三年,5年一貫全面職業試探體驗模式。(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近年來大家不夠重視職業教育,連以往培養技術人才的技職專科與學院,也紛紛轉型為科技大學,並紛紛向普通明星高中招手,讓高職生升學管道更為狹窄,而教授平時只重視理論教學與論文發表,輕視技術操作,以致有汽車系畢業生到業界上班時,居然不知怎麼換輪胎的怪事!其實不只一般技職生沒有學到技術,學科理論也都沒有認真學習,這如何為企業所重用?何況當老闆!和碩電子公司老闆童子賢就說,現在許多大學的師生平常都在假裝上課,以致所學的知識常與社會脫節,值得大家省思。

總之,教育上,要有行行出狀元的觀念,技術重於學歷,態度才能決定高度,應鼓勵學生從事創造與發明,而非只是讀死書、找穩定工作。司法上,確實保障發明專利權並減少稅賦,這樣各級學校才會重視創新發明,台灣也才能如同德國一樣有國際競爭力。退休福利上,要公平合理,不可厚此薄彼。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