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觀點:析論我國新軍事戰略觀之變革

2017-03-21 07:10

? 人氣

20170117-106年國軍春節加強戰備巡弋首站來到陸軍天山教練場,模擬重要目標遭到敵軍攻佔,陸軍派出M60A3戰車,面對報廢車輛等障礙物,展現裝甲車輛的震撼力,直接碾壓過去。(蘇仲泓攝)

20170117-106年國軍春節加強戰備巡弋首站來到陸軍天山教練場,模擬重要目標遭到敵軍攻佔,陸軍派出M60A3戰車,面對報廢車輛等障礙物,展現裝甲車輛的震撼力,直接碾壓過去。(蘇仲泓攝)

戰爭論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該著作是建立「研究與觀察」、「哲學與經驗」兩個支柱上相輔相成、互為保證,使戰爭論在哲學辯證、邏輯、及理論現實和有效性更具時代性。將克氏戰爭本質觀察中的原始暴力、政治性、以及政府、人民、軍隊間三位一體相互作用等面向為主,來檢視我國國防戰略其於現代戰爭中政治、戰略發展時代性影響與規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蔡英文上台後即要求國防部提出現階段的建軍戰略調整,筆者認為必須從國家安全戰略整體思維來擬定。國軍建軍備戰是以「十年建軍構想」作為兵力整建之基礎。筆者曾主導規劃提報民國95年至104年之國防建軍戰略(假想)構想。當前面對中共軍力航母之發展及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已經打破兩岸之間戰力平衡,如何調整新軍事戰略觀,面對一場新情勢的戰爭威脅,戰略構想也應有所調整。

20161231-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中國海軍在官方微博發布照片。圖為遼寧號與5艘驅逐艦。(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作者認為,當前面對中共軍力航母之發展及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已經打破兩岸之間戰力平衡,如何調整新軍事戰略觀,面對一場新情勢的戰爭威脅,戰略構想也應有所調整。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嚇阻戰略以預防戰爭( war prevention )為目的

防衛固守是戰爭行為,有效嚇阻是戰爭行為的預防。就台澎防衛作戰言,「嚇阻」敵國軍事行動「戰爭」,「預防」即在防止敵國使用武力的行為,若嚇阻失敗,戰爭便爆發。嚇阻戰略中軍事武力的運用,就是阻止敵人使用軍事武力。因此嚇阻理論,就是技巧性的不使用軍事武力(skillful nonuse of military forces),因此嚇阻必須超越了軍事上的技巧。就被「嚇阻」,嚇阻的目的並非是在敵人入侵時消滅敵人,而是使敵人確實認知到假如他真的採取行動,則一定會被消滅掉。

就我國新軍事戰略變革而言,台澎防衛作戰屬守勢作戰性質。就國防戰略層面考量,只有防衛固守與積極防衛兩種選則;就戰術層級考量,正如同防禦作戰,只有陣地防禦與機動防禦,或兩者交相運用。

人民解放軍武力發展及戰略威懾

中共人民解放軍武力發展,強調「聯合總體戰」,據熟悉共軍內部部分人士對兩岸情勢憂心,對於中共不斷發動戰略威懾;某種程度上,中共已將軍事、經濟、外交與政治組織間做全面性整合。中共整體的國防轉型,已超脫軍事戰略範疇,不僅結合「打贏信息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主動防禦」的戰略思維,並提升「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全面推動「和諧世界」、「新安全觀」的外交策略,持續運用「三戰」、「反分裂國家法」等作為,整合成為全新的「聯合總體戰」策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軍演,飛彈驅逐艦「合肥艦」官兵尋找目標(美聯社)
中共整體的國防轉型,已超脫軍事戰略範疇,不僅結合「打贏信息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主動防禦」的戰略思維,並提升「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圖為解放軍海軍南海軍演。(資料照,美聯社)

2016年11月25日及12月11日,共軍半個月來二度繞行台灣,大陸戰機隊12月11日出動10多架戰機穿越宮古海峽,還繞行了台灣東部海域!解放軍空軍戰機,飛出「第一島鏈」,同時穿越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繼中共軍機繞行台灣後,中共遼寧號航母編隊也出現在我東部外海,我國防安全已經出現警訊。根據近來的情勢發展,中共動作頻頻,政治意涵大於軍事意涵。特別是在2016年12月2日川蔡通話後,川普放話挑戰北京的「一個中國」政策。北京當然不會在核心利益議題上示弱,派軍機繞行台灣與派遣航母經過台灣東部海域,目的在向美國宣示台灣問題是其內政問題,同時也宣告其武力已經可以自行撲滅台獨勢力,絕不會讓1996年的事件重演。

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鐵拳部隊,可說是解放軍為因應21世紀所建立的快速應變武力,鐵拳部隊,基本上包括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空軍空降第15軍、軍委會或軍區直屬的快速反應部隊、軍區直屬之特戰兵營、中共海軍陸戰隊等共四大拳頭。另據消息人士透露,於2016年初成立並完成大幅度戰區劃分的解放軍總參謀部,於召開兩岸軍事情勢會報,證實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已正式簽署重要指示,這個被內部稱為「第41號令」的軍令,已授權解放軍總參謀部需在2018年底前,增編完成編組空降第16軍,下轄2個快速空降師,分別為空降第69師與空降第71師。新成立的空降十六軍,將會從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中抽調精銳野戰師組建,並進行裝備和訓練,成為空軍的一部分,將配屬專用軍機和導彈部隊,成為對台作戰的「專業部隊」。

2017年中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登場,全國人大第12屆第5次會議,解放軍代表(AP)
解放軍內部稱為「第41號令」的軍令,已授權解放軍總參謀部需在2018年底前,增編完成編組空降第16軍,成為對台作戰的「專業部隊」。圖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解放軍代表。(資料照,美聯社)

若結合已經完成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即空降第15軍,是由第43師、第44師及第45師等3個空降步兵師為基幹,並與空軍第13空運師、第13空降獨立團共90餘架大小運輸機,以及部份陸軍航空兵所屬的獨立直升機團(大隊),共同組成一支能保持60%作戰力且隨時可上機進行「隨時能飛、隨時能降、降之能打」等攻擊任務的「鐵骨頭」。解放軍總參謀部且已正式下達組建令,這也是有監於美伊戰爭中,美軍強大的投射兵力及視距外戰力,對戰局的重大作用,而導致解放軍對傳統戰力進行的改革。中共亦不可能永遠甘於臣服美國之下,至少希望在東亞區域中,被承認具有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處理亞太事務的地位。

不及格的戰略與一百分的戰力如何能打!

戰略構想之定義:為經戰略狀況判斷後,所採取之行動方案,通常應考量五大要素:即目的、兵力、時間、地點、手段。所謂軍事戰略是建構在國家(安全)戰略之下,必須遵循和支持國家的國防政策。軍事戰略不僅只是思維理則,也包含戰略構想,更涵蓋了兵力設計與兵力整建的整體考量。換言之,軍事目標與戰略構想是兵力規劃(整建)的指導,兵力整建則是具體實踐,而其中的兵力設計又將上述兩方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戰略思維。

我國各階段的軍事戰略調,由過去攻勢戰略、攻守一體、防衛守勢或是攻勢守勢各時期戰略的轉變,其過程都與美國全球戰略、亞太情勢及兩岸關係有著密切關係。其目的在確保台灣安全,維持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而現階段筆者以為以「預防戰爭、維持現狀、保衛國土安全」。並署重點於「防衛固守、縱深遏阻」之攔截兵力整建,以有效遏阻制敵於境外。

表一
表一

多重任務目標是手段、重層攔截戰力是聯合作戰部署

目的與手段不能配合(多重嚇阻是被動防禦,重層嚇阻是主動防禦)?

據國防部長馮世寬日前曾提出的「多重嚇阻」,和最後定案的「重層嚇阻」差異,在於「多重嚇阻」傾向被動防禦,也就是侷限在台灣本島的防衛作戰;「重層嚇阻」則屬主動防禦,是以本島為中心,再一層層向外推建構防禦網,兩者有被動和主動的差異性。就筆者曾任多年戰略教學經驗來談,所謂「多重嚇阻」與「重層嚇阻」並無被動、主動之分;

20170302立法院.國防部長馮世寬出席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報告及答詢(陳明仁攝)
國防部長馮世寬日前曾提出的「多重嚇阻」,和最後定案的「重層嚇阻」差異,在於「多重嚇阻」傾向被動防禦。(資料照,陳明仁攝)

筆者認為當初我國之所以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應「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即包含攻勢與守勢的精神。而多重任務目標選擇只是手段、重層攔截戰力則是聯合作戰部署一環,將目的與手段不能配合配合的戰略構想,是不及格的戰略;試問「重層嚇阻」不再是守勢,是一層層消滅,如此沒有重點打消耗戰持久戰,我們有多少本錢可以打。

台灣有嚇阻戰力整備?假如中共攻擊國軍不會再是守勢!

國防部長馮世寬日前在立院答詢時曾指出,國軍軍事戰略會調整為「重層嚇阻」,是因為現在研發的武器較之前進步,「有些飛彈發展得不錯」,可以讓台灣有更好防衛力量;假如中共對台攻擊發起,國軍就不會再是守勢,「重層嚇阻」將會開始轉為「積極防禦」;同時國軍已具備多重、多方、多能力戰力,將可經由擊敵半渡、灘岸決戰、陣地防禦,讓海空兵力無法順利達成登陸台灣本島目的(引自吳明杰, 2017年03月13日,風傳媒)。

他在答覆民進黨立委劉世芳質詢時說,像是飛彈指揮部移到空軍轄下,就符合重層嚇阻戰略要求,飛指部4個階段隸屬不同單位,戰力不斷增強,現在是指揮統一、事權統一,可在第一時間爭取時效,空軍作戰指揮部有這權責。而馮世寬所指「有些飛彈發展得不錯」、「不是一層層的防衛,是一層層的消滅、拒止」,就是指已經部署及量產的雄二E巡弋飛彈、萬劍彈、雄三飛彈和愛國者飛彈等武器,把來犯敵軍的飛彈、戰機、軍艦,分別先從陸海空各空間向外一層層攔截和殲滅,而非等到兵力投射到台灣本島後才開始進行防衛作戰。

 

表二
表二

構建重層攔截的聯戰戰力飛彈防禦能力是重點

國軍自力研製之經國號戰機、天劍一、二型飛彈、天弓一、二、三型飛彈,均已成軍部署或進入量產,並籌建後續能量及陣地部署工作。其次進行高解析度雷達、電子戰裝備、多管火箭等武器系統之研發計畫,有效提升國軍整體戰力。如何提升防衛作戰預警能力、雷達性能與涵蓋範圍,強化雷達信號處理、電子防禦技術、機動雷達之研發與部署。賡續建立早期預警管制機制與資訊鏈路構建,整合三軍指管通情系統,精確戰管與各觀通站台情資聯繫等。

20160811-花蓮空軍基地11日搶先開放給當地居民及媒體參訪,圖為現場展示IDF經國號戰機。(顏麟宇攝)
國軍自力研製之經國號戰機,已成軍部署或進入量產,並籌建後續能量及陣地部署工作。(資料照,顏麟宇攝)

筆者認為飛彈防禦能力,是構建重層攔截的聯合戰略部署是重點,特別是戰損復元能力為續戰關鍵;中共飛行載具(導彈、巡弋飛彈與無人載具等)精準打擊力,以及其第一擊後國軍戰損與復原能力,為影響我作戰期程與中共後續作戰計畫遂行之關鍵因素。國軍應考量指、管體系損毀後獨立作戰能力及強化誘標、電戰、防禦性反制能力;唯有效源頭反制作戰,方能降低敵攻擊火力。

針對「如何打」的用兵理念-「防衛固守、縱深遏阻」

國軍想打怎樣的戰爭,國防建軍構想要依據「打、裝、編、訓」,策定兵力整建計畫,其次是綜合國力組建嚇阻戰力。「防衛固守」的戰略構想,依據「為戰而訓、戰訓合一」的政策指導,針對「如何打」的用兵理念,規劃「國軍年度重大演訓流路」。部隊演訓區分為「作戰、動員、核化、訓練」等四大類;為加強「外島艦岸砲聯合對海上目標攻擊」與「三軍聯合防空作戰訓練」能力,尤應增加訓練次數,以增進三軍聯合作戰演訓能力。

綜合國力做為國家安全指標,有兩層意義;對內而言,國防建設需要與經濟發展兼顧;對外而言,瞭解敵人最在意的是什麼,有助「縱深嚇阻」方案的形成。對「縱深嚇阻方式」可以詮釋為:「強調的是一個令敵人難以忍受的報復,而非強調實戰及贏得戰爭的能力」,如《超限戰》中也提出戰爭標的不再僅限於軍事,是戰爭型態與建軍思維的新趨向。

據風傳媒吳明杰報導,從距離來看,國軍未來的防衛圈,平時包括本島、台海中線以東、ADIZ防空識別區,但戰時則將外推到大陸當面沿岸海空基地,甚至更內陸的飛彈基地和作戰指揮中心,而東部防禦範圍也會外推到ADIZ以外區域,加上未來第四軍種成立後,網路資訊戰更沒有距離限制,這些都是國軍未來「重層嚇阻」的防禦範圍。(吳明杰, 2017年03月13日,風傳媒)。但本研究所提「縱深遏阻」非直線間之距離。所謂縱深作戰,簡言之包含立體空間作戰之縱深,正如解放軍所稱「陸、海、空、天、電」,就筆者所主編之《國軍防衛作戰教則》,已將防衛作戰區分為五度空間,即太空、空中、地面、水面、水下作戰指導。目前我們最缺乏的是太空與水下之戰力情蒐,必須有賴國際合作及情資交換。

20170118-國軍春節加強戰備巡弋第二日,來到海軍左營基地。圖為現場展示的海軍茄比級海豹潛艦。(蘇仲泓攝)
國軍未來的防衛圈,平時包括本島、台海中線以東、ADIZ防空識別區,但戰時則將外推到大陸當面沿岸海空基地,甚至更內陸的飛彈基地和作戰指揮中心,而東部防禦範圍也會外推到ADIZ以外區域。圖為海軍茄比級海豹潛艦。(資料照,蘇仲泓攝)

兵力整合在以網路為中心的整體作戰

國軍三軍聯合作戰思想漸入人心,適應三軍聯合作戰為主要型態的高科技戰爭發展需要。軍力建構上,避免與中共進入軍備競賽,建立寄生與共生關係的台灣C4ISR能力,廣泛參與多國軍事研發與合作。在國防安全上追求合理的防衛空間,兵力整合在以網路為中心的整體作戰。簡言之:「把自己千軍萬馬變成一個連,把敵人從千山萬水拉到我我方視野之內」。因此,綜合上述觀點,筆者建議當前軍事戰略的走向,較佳的戰略構想為「防衛固守、縱深遏阻」,秉持「預防戰爭」、「維持現狀」、「保衛國土安全」的政策,構建「重層攔擊」聯合戰略部署戰力,依多層防衛指導,結合全民防衛動員力量,爭取「戰略持久」時間,創機造勢,殲滅犯敵,確保國家安全。

結論:國家安全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事實上,筆者觀察民進黨選前出版的12本國防藍皮書,新政府推動的國防政策,諸如研訂軍事戰略、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改良式募兵制、周末戰士、軍中連坐不能過當等主張,新政府的國防政策構想,在藍皮書中都可找出蛛絲馬跡。我國在面對中共不對稱軍備發展升溫,而且逐漸鎖入「安全兩難」困境之際,實有必要保持冷靜觀察思考規劃,對生存發展最有利的安全戰略、國防政策,以及軍事準備,其如不能有以大事小以仁的胸懷,則我應發揮以小事大以智的深度。

海巡署「宜蘭艦」上之國造T75-20機砲操演。(顏麟宇攝)
新政府推動的國防政策,諸如國艦國造等主張,新政府的國防政策構想,在藍皮書中都可找出蛛絲馬跡。圖為海巡署「宜蘭艦」上之國造T75-20機砲操演。(資料照,顏麟宇攝)

防衛固守過於消極,欠缺核武戰力有效嚇阻沒有能力。天下沒有亷價的國防,國家安全是全民共同的責任,沒有政黨之分、藍綠之別。建軍備戰關鍵問題還是人才的培育,就目前新政府的年金改革方案,也將軍人沒有理由納入改革對象,更導致募兵制的困難重重,試問如此基層人員素質及幹部缺乏下,台灣如何能執行重層嚇阻戰力。

*作者為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講座,當選中華民國95年「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