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天下祇有「贏者圈」哪來所謂「輸者圈」?

2014-08-06 06:24

? 人氣


贏者不會恆贏 輸者不會恆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贏者圈」大市場競爭時代,進入圈內的不見得是永遠可以停駐在圈內而不敗,很有可能在下一回合的變遷浪潮中,很快就得退出,而讓與新的贏者進駐;但是,凡是進不了圈內的,就統統是輸家,這在任何一個變遷階段都是一樣的。


然則,歷史的潛規則很明白地告訴我們:贏者不會恆贏,輸者不會恆輸。


在「零和效應」的全球化市場上,「贏」與「輸」也都祇不過是搶前爭後的一個千變萬化賽局,「贏者」固不能自滿一時,「輸者」也根本就完全沒有餒志怯戰的權利。


從歷史長河的大格局看,紀元1000年時,亞洲早就是全球之獨強,高擁全球經濟70%實力的GDP份額,是當時世界大市場的唯一贏者;但到了20世紀40年代,則已經萎退成為全世界大輸家,而祇剩下占有全球18%不到經濟份額;然而,進入2000年之後,亞洲再崛興,又見大有再度恢復世界大贏家之勢。


也就是說,「贏家」與「輸家」,「強勢者」與「弱勢者」,「強勢圈」與「弱勢圈」,都是一時的;祇要「不會怠惰不努力」或者「不要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則輸與贏的輪替周期,就會越來越發急促短暫。今天的輸者,就極其可能會是明天的贏者;同樣地,今天的「強勢者」、「優勢者」,難保不也就是明天的「強勢者」。


需要有樂觀前瞻性及積極未來性的願景


今天,掛在臺灣的新世代青年口中,「輸者圈」或「弱勢圈」之論述說法,按照宏觀思維以對情境掌握的看法,都應該列為是不長進的策略思考,也是一種失敗主義作祟的一種說法;其若是積極面向「贏者圈」或是「強勢圈」或是「優勢圈」的思維與作法者,就應該會持有樂觀前瞻且有積極未來性的願景。


值得我們深加自省探索且必要注意的是,這種持有「輸者圈」或「弱勢圈」的經濟社會失敗主義者,其氛圍及其信仰的發展成長型態,究竟僅祇是出自於特定少數族群人口?還是出自於一整個世代青年的全面性共通現象?倘若現在臺灣社會所普遍見的祇是前者現象的「過度放聲渲染所致」,祇是一種泛媒體副作用,以致造成對整個國家社會之「誤導」,則以這樣的少數,基本上還是「可救濟的」,應該還不致會演變成為國家社會大結構的立即崩壞,倒還是可以好整以暇地予以輕緩面對;但若是後者現象的真實投射,則這一臺灣社會的真實情境,極有可能已然病入膏肓。尤其是,就大有可能會在25-35年之後,臺灣經濟社會即將出現大倒退,而且是一退回到1940年代舊臺灣的那種景觀境地。


青年世代之「失敗主義」 必讓國家社會步向敗亡


所有的「失敗主義(defeatism)」都是一種思想傾向,認定面對未來註定要失敗,因而放棄了一切可以改變現狀的努力。「失敗主義」通常帶有強烈的負面義涵,與叛國和「悲觀主義(pessimism) 」直接連結在一起。過去,失敗主義一詞,總是會在軍事戰爭、經濟戰爭、市場爭奪戰爭,或企業經營戰爭的背景下被使用:倘若一名士兵、員工、個人或領導者,認定根本不可能贏得一場戰爭,或是因為若干理由,而認為這場戰爭不值得打,通常就被稱之為「失敗主義者」(defeatist)。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