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如何從20人公司,帶領日本超英趕美?《繁榮的悖論》選摘(2)

2020-03-14 05:10

? 人氣

電池供電的電晶體收音機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索尼創造了獲利,並為索尼和日本民眾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他們可以透過創新邁向繁榮。索尼後來一再地複製這個模式:先讓創造市場的創新在國內扎根,接著再把市場拓展到世界各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索尼的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憑直覺看出了困苦中的商機,並因此打造出一個帝國。當初索尼打算推出 Walkman 時,市調顯示消費者永遠不會購買沒有錄音功能的播放器,而且消費者也覺得使用耳機很麻煩,所以索尼暫時擱置了 Walkman 的上市計畫。但盛田昭夫不顧行銷部門的警告,相信自己的直覺。

Sony_Walkman(取自維基百科)
Sony推出的Walkman。(取自維基百科)

他要求團隊「仔細觀察民眾的生活方式,憑直覺去感受民眾可能想要什麼,然後付諸行動」,而不是依賴市調。盛田昭夫的直覺是對的:大眾跟他一樣,覺得無法隨時隨地聽音樂很不方便。Walkman 在日本找到了現成的市場,索尼高層一開始預估每月銷量約 5,000 台左右,沒想到上市的頭兩個月就賣出了 5 萬多台。突然間,大家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散步、跑步、閱讀、寫作了。在後續的四十年間,索尼賣出了 4 億多台Walkman,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可攜式消費品之一。

於是,一個市場就此誕生了,其他的業者也迅速跟進。

索尼每創造一個新市場,許多業者就紛紛跟進仿效,以掌握商機,例如東芝、松下等公司。當然,一個市場的存在不是因為有某家公司當靠山,而是因為那家公司創造出新的消費者,並不斷地創新和深入了解民眾的困苦及民眾想要的用途。索尼後來錯過了 MP3 和 iPod 帶來的商機,但索尼已經為該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播下了種子。真正令人驚訝的是,索尼多次發現和創造新的市場,其他公司看到它成功後才紛紛跟進。

部分原因是索尼發布每款產品和創造每個市場時,都會想辦法開發出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以鎖定日本百姓所面臨的困境。為了成功,索尼需要在當地創造就業機會。索尼創造的每個就業機會,都在無意間幫忙重建了日本,並拉進那些讓日本發展成繁榮國家所需要的必要資源。如今我看到索尼的產品時,不僅看到很酷的創新,也看到一個更強大、持久的東西:世上最繁榮的國家邁向繁榮的流程。

儘管如今還有其他著名的消費電子公司,但索尼仍是日本創新的代名詞。在飽受戰爭摧殘的日本,兩個朋友在毫無政府的支援下,以微薄的財力鎖定零消費客群以開創新的市場,從而打造出全球最知名的公司。那當然只是推動日本經濟崛起的創新故事之一,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繁榮的悖論》立體書封(天下財經提供)
《繁榮的悖論》立體書封(天下財經提供)

*本文作者群: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為全球最受推崇的創新大師,哈佛商學院的克拉克講座教授,在2019年獲選進入Thinkers50名人堂。出版過12本著作,包括《創新的兩難》、《創新者的解答》等,並且合創過四家公司,包括創見顧問公司(Innosight)及克里斯汀生破壞式創新研究院(Christensen Institute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艾弗沙.歐久摩(Efosa Ojomo)畢業於哈佛商學院,他與克里斯汀生並肩合作,在克里斯汀生研究院領導「全球榮景實務」研究,研究成果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衛報》、《Quartz》等。

凱倫.狄倫(Karen Dillon)畢業於康乃爾大學及西北大學的新聞研究所,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合著者,也是班揚全球家族企業顧問公司(BanyanGlobal Family Business Advisors)的編務總監。本書選自《繁榮的悖論: 如何從零消費、看似不存在的市場,突破創新界限、找到新商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