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如何從20人公司,帶領日本超英趕美?《繁榮的悖論》選摘(2)

2020-03-14 05:10

? 人氣

索尼:創造市場的機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ony_logo(取自維基百科)
Sony的商標。(取自維基百科)

索尼的前身是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TTK)。杜勒斯對日本企業的嚴苛評論,對當時的 TTK 來說或許很貼切。TTK 不是一開始就做出讓全球驚艷的世界級創新。事實上,從 TTK 草創時期的簡陋模樣,不可能預測到索尼日後的發展軌跡。早年TTK 製造及銷售經常起火燃燒的電熱坐墊、「燒燙的毯子和蒲團」,公司製造廠的地板坑坑窪窪。由於公司只有能力承租在戰爭中受損的建築,所以建築外面還有裂縫,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工作環境:只要一下雨,工廠的地板上就會布滿水窪。

誠如 20 世紀美國的許多創新先驅一樣,索尼的草創歲月充滿了艱難的生存策略、變通之道,以及排除萬難的十足創意。當時索尼的資源有限,買不起機器和設備,所以工程師自己動手打造工具,自製烙鐵、線圈,甚至是螺絲起子,常工作到凌晨,有時還被當地警察誤認為小偷,因為他們常在凌晨進出大樓。有幾次,索尼幾乎付不出工資。還有一次,索尼必須分兩次支付工資,而不是像平常那樣一次給付。

然而,這些困境並未阻止公司的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們憑直覺去做了大公司覺得很難做到的事情(很多大公司還獲得政府的資助):鎖定零消費的客群,創造新市場。許多人一想到索尼的創新成果,就會馬上聯想到隨身聽(Walkman),其銷量超過 4 億台,也創造了個人音樂裝置的全球文化。

盛田昭夫是這麼看的:「這是革命性的產品,是日本的首例,而且很方便,誰能抗拒購買的誘惑呢?」然而,大家確實抗拒了購買的誘惑,至少一開始是如此。大家對可攜式錄音機很好奇,銷量卻不好,索尼的高階主管因此知道他們必須做點不同的事情。銷量低迷一陣子後,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幾乎動員了公司的所有工程師去銷售。誠如諾貝爾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 Coase)所言,索尼從這個過程中了解到,市場不是自己冒出來或突然發生的,「必須有人去把市場創造出來」。

為了創造這個新市場,公司必須打造自己的銷售和配銷通路,所以 1951 年索尼為此成立了子公司東京錄音會社,並促成許多相關的在地就業機會(銷售、配銷、廣告、培訓、服務、支援等)。有一次,井深大要求東京錄音會社的社長到全國各地的學校去示範產品。那次巡迴示範之旅促使許多學校下了訂單,索尼的生產速度還不足以因應需求的激增。

值得慶幸的是,索尼持續創新,專注於創造新市場:先是在日本國內,接著擴展出口市場。1955 年,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電池供電的袖珍電晶體收音機。該產品是鎖定那些認為真空管收音機太大太貴的數億人。雖然在音質方面,索尼的袖珍電晶體收音機不如市面上的真空管收音機,它的體積小,價格平實,而且「夠好了」。索尼鎖定的客群通常是青少年,這些人大多買不起大型的真空管收音機,他們很高興可以利用這個裝置,在父母聽不到的地方與朋友一起聽音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