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求至精神失常仍被判「死刑」!台灣轉型資料庫上線 促轉會:蔣介石參與3195人軍事判決

2020-02-26 17:09

? 人氣

促轉會研究員蘇慶軒介紹,過去對政治受難人的理解通常由「終審」結果來看,例如有些人被判無期徒刑、判死刑,但通常大眾不太了解這結果如何產生,只會知道總統蔣介石批示一句「死刑可也」──這過程其實會有很多官員參與並影響結果,資料庫的用意就在補充這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以呂昱案為例,呂昱在警總被起訴的當時才20歲,首次判決是有期徒刑15年,但呂昱的辯護人向檢察官提出挑戰,認為覺得量刑不公、判決對事實認定不清楚,希望國防部提出覆判要求,國防部也決定要撤銷判決,卻在更審被從15年加到無期徒刑,過程中時便有受到當時總統蔣介石的影響。

20200226-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6日正式發布籌備近2年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圖為政治受難者呂昱。(黃謙賢提供)
呂昱(見圖)在警總被起訴的當時才20歲,首次判決是有期徒刑15年,更審卻被加到無期徒刑。(黃謙賢提供)

也有些極少數是由總統減輕的案件,例如馬乘風,雖在審判過程馬乘風很快被判死刑,蔣介石仍要求情治機關再調查案件,再判後雖仍是死刑,判決到蔣介石手上就出現「特准減處馬乘風為無期徒刑」的批示;而在蔣介石未參與的案件如陳欽生案,當初被判有期徒刑12年、很快送到當時國防部部長黃杰手中決定刑度,其流程看起來就是比較簡單了。

不是「公布加害者」,而是打破「簡化加害者」

促轉委員葉虹靈表示,雖然媒體可能會說這資料庫是要「公布加害者」,但建置資料庫其實是要去打破「簡化去講加害者」的迷思,轉型正義最基礎的工作是要找出受害者、威權統治時期大量平民受到審判是由誰審判、誰加重減輕、不同的人做什麼的問題,沒把這些釐清就去說誰是加害者,其實是跳太快的。

至於資料庫與過去使用檔案有何不同?葉虹靈解說,就受難者方面,過去通常是由申請檔案來看個案,但資料庫把受裁判者的姓名、籍貫、年齡、職業、性別等基本資料也編碼以利檢索,以便於大眾使用的方式在網路流傳,可配合過去研究相輔相成;在追究責任方面,資料庫首次整理大量檔案把每個案件的不同環節做首度釐清,是將檔案管理局幾百萬頁檔案整理後的成果,「若沒有把這些基礎工程做出來,去談追究釐清加害者責任,對我們來說都是太遙遠的問題。」

「促轉會資料庫是起點」

對於資料庫意義,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過去坊間常說「台灣有1萬多個受難者但沒有加害者」,好像社會已對受難者本身有很清楚的掌握跟理解了,但其實過去人博館能掌握的也僅有「接受過補償」的資料,仍有許多未曾接受補償的並不在資料裡,這次促轉會資料庫便有找到許多未曾接受補償的受難者名單。

20200226-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6日正式發布籌備近2年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黃謙賢提供)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6日正式發布籌備近2年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黃謙賢提供)

至於加害者,陳俊宏指出過去台灣白色恐怖運作是「高度體制化」、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參與者,而「誰」應負起責任是高度需要很多投入研究的問題,促轉會的資料庫是起點,讓人們得以了解到軍事審判過程中從偵訊到審判的流程,在這基礎下去還原、對威權進行反省。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則提醒,今天可以用數位呈現各種檔案是個漫長的過程,雖有學界相關累積,如果沒有選出一個民主的政府也未必能實現,畢竟其中要經過很多立法、《政治檔案條例》甚至是不久前才通過的東西,台灣式的轉型正義怎麼進一步完成,有些困難要給他克服──而現在,資料雖然有了、也容易看到了,但要用什麼態度看,應該是要向一切的證據、一切的可能性開放,「不要有先入為主,這樣就不必看資料了。」

20200226-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6日正式發布籌備近2年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圖為國史館館長陳儀深。(黃謙賢提供)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見圖)則提醒,不要以先入為主的態度看待資料庫。(黃謙賢提供)

促轉會代主委楊翠則言,資料庫能完成是透過國史館、檔案管理局、人博館個界協力下完成,雖然這過程中編碼是頗為辛苦的工作,資料庫最重要的意義仍是:還原過去、打開社會對話,是台灣社會走向和解最好的道路

本篇文章共 6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