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關於《莎韻之鐘》的傳奇故事

2020-03-01 07:10

? 人氣

至於林克孝為何熱愛登南澳山?在他發生山難之前兩年,他出了一本書《找路─月光.沙韻.Klesan》,他在書中說:「坐在辦公室是一種具吸引力的腐蝕,讓人悄悄地從身體內部開始崩塌,直到剩下一張體力還不錯的嘴!」因此,他常利用假期追尋他內在的靈魂與寧靜。這也可以看出,若非為了生活,他不喜歡這種錙銖計較、有極大心理壓力的工作,只有到深山中才能沉澱心靈,擺脫煩憂,找到那個真實的自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市觀旅局主辦「幸福德拉楠」主題特色遊程,從新店溪的上游之一南勢溪,溯源而上,拜訪泰雅族部落,沿著信福路(信賢里通往福山里)抵達德拉楠分佈最北的屯鹿聚落,即日起限量報名。(圖/新北市觀旅局提供)
林克孝曾說,「我對山林的喜愛,對泰雅族傳奇的喜愛,加上對原民文化的喜愛,這一段文字點燃起我開始尋找故事完整段落的心火。」(資料照,新北市觀旅局提供)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書中的每一名詞皆蘊含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意涵。「找路」是找出當年莎韻曾走過的路,當時夜晚應有「月光」照路。至於為何寫「沙韻」而不是官方流傳的「莎韻」?他認為「沙」之意象更好,寫成「莎」是漢文化的畫蛇添足。而「Klesan」在泰雅族人的傳統觀念中,是指「攀爬過來的人」,即泰雅族人以前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從西部南投仁愛鄉翻山越嶺來到東部宜蘭的南澳鄉。

林克孝解釋,寫《找路》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引起更多共鳴,把宜蘭南澳泰雅族遺失的歷史遺跡、古道以文字保留下來,別讓這些文化遺產淹沒在叢林中。但由於莎韻走過的那條路早已湮沒,因此林克孝發願要親自勘察再踏一遍,並把那條原始路徑地圖畫出來。他之所以將書命名為「找路」,由該書第24頁可找到答案:

「我站在宜蘭南澳南溪畔望向山中,迷戀傳奇與源自少年時期的瘋山情結交錯成一種止不住的慾望逼我入山。我終於揹起背包,循著日本舊地圖的指引,發誓要走完那條應該是沙韻要回家的路。」

這顯示他是一位具有浪漫人文情懷的知識份子,不甘心每天在商場中從事勾心鬥角的金錢遊戲,這一點有如美國詩人梭羅(H.D.Thoreau,1817-1862)。梭羅最著名的作品為散文集《湖濱散記》(Life in the Woods),記載他在波士頓西北附近瓦爾登湖(Lake of Walden)的隱逸生活。

該書由18篇散文組成,在四季循環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表明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他所倡導的是簡樸、獨立、寬宏和信任的生活。

相信林克孝也曾看過梭羅所寫的《湖濱散記》並嚮往他所描述的生活方式,所以才有如此浪漫的人文情懷。從以下梭羅在該書中所說的一些名言,可知他們兩人的共同之處:

1.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2.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3.許多人花了一生中最寶貴的一部分時間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裡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

4.一種善良的意識,要比一座像月亮那樣高的紀念碑,更令人難忘。

5.房屋是如此笨重,我們往往不是住在裡面,而是被囚在裡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