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巴格達,兵臨城下

2014-06-22 11:04

? 人氣

美國與兩伊關係的緩和,其實打破了自1979年以來中東基本的權力格局,即美國與伊朗的對立,事實上美國站在了遜尼派一邊,尤其是1990年海灣戰爭時,美國大兵進入沙特阿拉伯,打破了沙特不接受外國駐軍的慣例,海灣幾個君主國都向美國開放了軍事基地。2010年阿拉伯之春使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更加激烈,在敘利亞問題上,沙特等遜尼派國家要求推翻阿薩德,對美國的「綏靖」十分不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與沙特關係處於冷淡狀態,而ISIS出現之後,沙特被認為是幕後「金主」,若美國出兵打擊ISIS,那美國與沙特關係會繼續齟齬不斷,更要命的是,美國與伊朗要是和解,那沙特如何與一個人口超過7000萬的伊朗抗衡呢?在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美國很難做到平衡,去年奧巴馬曾說,美國即便出兵敘利亞也不是介入中東的教派紛爭,因為美國沒有這個能力。不能說奧巴馬推卸責任,而是務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擺平中東,彌合教派之間的紛爭,但中東的石油又讓能源消費大國不得不作為「場外」演員,而不能作壁上觀。

【「拼湊國家」的悲哀】

回到伊拉克本身,這個光鮮的政府為何如此潰不成軍,馬利基雖然撤了幾個不稱職的將軍,但是政府軍的士氣似乎還沒有提起來,擁有空中力量的政府軍還是沒有收復失地。當ISIS南下巴格達的時候,北方的庫爾德人趁機控制了基爾庫克油田,要求提高石油收入的分成比例,此前是17%,上跳到25%。

現在的伊拉克事實上已經成了三方演義,遜尼派、什葉派與庫爾德人,馬利基更像是什葉派的總理,而不是伊拉克總理。對於伊拉克這樣的國家,聯邦制或許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若各方有妥協精神,那聯邦制是可以維持下去的,但是各方都想要利益最大化,審視消滅對方,那聯邦制不過是分裂的催化劑。

從1968年到2003年,伊拉克是在復興黨的控制之下,尤其是薩達姆的威權統治之下,伊拉克保持了國家的外殼,100多萬共和衛隊使伊拉克成為中東強國。依靠軍事強人、暴力手段,伊拉克的統一性得以維持。將目光從當下轉移一下,會發現伊拉克根本不是一個國家,毋寧說是地緣政治的斷裂帶。1932年伊拉克建國,結束了英法殖民者的控制,但此後伊拉克一直處於震盪之中,薩達姆的剛性穩定被推翻之後,伊拉克又回到了混亂的泥潭之中。此次ISIS的迅猛攻勢讓伊拉克回到了「常態」,可以預見的是,伊拉克的混亂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從歷史上看,波斯與美索不達米亞之間不斷移動的邊界就是幼發拉底河本身,而現在這條河就位於伊拉克的心臟地區。也就是說伊拉克這座新的建築物修建在一條斷裂帶上,每當地殼稍有震動,那房子就會處於搖晃之中。整個中東地區一直沒有被置於統一帝國體系之下,伊斯蘭教興起之後,阿拉伯人面對的是波斯帝國,而後來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征服,但是今天的土耳其還處於拜占庭帝國統治之下,當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崛起並橫掃中東之時,波斯帝國的後裔又建立了新的帝國,而阿拉伯半島地區並沒有被有效控制起來,而現在的伊拉克就是土耳其帝國與波斯帝國拉鋸的地方。平坦的兩河流域一直是中東衝突的佔城,遜尼派與什葉派自四大哈里發之後就開始鬥爭,持續了1300多年,還沒有終結。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居多數的國家,世俗政府是很難將兩派捏合到一起的,除非中東的教派紛爭能夠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