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從中國到埃及─遇到何偉:關於變革與專注

2014-06-11 13:39

? 人氣

在何偉看來,2011年革命就像一陣風,最多吹皺了尼羅河水,卻無法攪動深層,更不用說改變流向。「就我所見到的,不容樂觀,中產階層沒有力量,他們做的努力太微小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來到埃及,他也研究穆斯林兄弟會。我告訴他自己去了明亞一間遭焚燬的基督教堂,他馬上知道:「那旁邊就有一家穆兄會開的醫院。」跟外界傳說穆兄會紮根基層不同,何偉驚訝地發現,他們在鄉村「沒有代表處,只在選舉前施捨點小恩小惠」。所以,經這次軍事清洗,短期內很難在埃及成勢。

穆巴拉克之所以經不起十八天示威垮台,在何偉看來也是「根基脆弱」,「類似情況不會發生在中國,因為中國政府的控制能力顯然強太多,而人們的憤怒也沒有那麼猛烈。」

三年前報導埃及革命,三年後回訪當事人,我大致同意他對埃及革命的觀察,卻未感相信,雁渡寒潭一點影子都沒有留下。個體覺醒洶湧而來,但變革的願望如果是翅膀,下面的風還沒有吹起來——未來經濟、科技或者其他領域的突破,才能讓變革真正飛起來。否則,在埃及發生的只是權貴洗牌,廣場上都是群眾演員。

何偉認為,埃及社會對未來缺乏準備,是變革失敗、經年動盪的主要原因。「埃及精英比中國精英強,但中國老百姓比埃及老百姓強,精英與基層間的聯繫也更多。」

在埃及版「甲骨文」裡,何偉寫當地人,還有繞不開的中國人。「在明亞,人們並不知道我跟中國的關係,但是有人主動告訴我,『這裡還有中國人呢!』」他結識了做小商品生意的溫州人,一次次拜訪他,吃他煮的方便麵。中國人成了何偉觀察埃及的第三方。

「中國人對埃及人的看法非常好玩,」他學著溫州人的語調,換了中文講,「他們素質那麼差,配搞民主嗎?」溫州人跟著當地一個女老闆做生意,阿拉伯語口音沾染了女性特徵,自己卻不察覺,「他不去埃及人的醫院看病,從中國帶來一本書《求醫不如求己》……」說到這些,我們的談話活潑起來。

中國人覺得當地人「特別愛談性」,「的確如此,埃及人無論男女,都非常露骨,中國人卻完全相反。」埃及人學外語快,中國旅遊團總是有一個從來沒去過中國,中文說得滿口京味兒的導遊。中國人學外語差點,講外國地名,都非要用中文說法,而不是原文發音,常常讓何偉摸不著頭腦。隨便一個埃及人站上舞台就能一呼百應,中國人卻是「糟糕的演講者」。但是中國人辦事比埃及人靠譜得多。他覺得外國人在埃及生活,比在中國自在,更不覺得「特殊」。埃及人幽默溫和,令他相信「這個地方不會打內戰,不會變成敘利亞」。

中國和埃及都是以文化歷史為傲的國家,但何偉的中文教科書中,一切妥當完美,而他的阿拉伯語課本處處矛盾衝突,主人公經常犯錯,「似乎不怕暴露缺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