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波蘭也曾六四 一位將軍的抉擇

2014-06-08 07:21

? 人氣

共產波蘭最後一位統治者賈魯塞斯基(美聯社)

共產波蘭最後一位統治者賈魯塞斯基(美聯社)

1989年6月4日星期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天安門廣場、展開血腥鎮壓之後幾個小時,遠在歐洲東部的波蘭也發生了一樁改變國家歷史的事件,然而不是民眾對抗政府,不是戰車輾過人群,而是……投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與中國一樣、仍是共產主義國家的波蘭,舉行數十年來第一場堪稱(局部)民主、自由、公平的國會選舉,新恢復的參議院(Senat)100席全面開放民選,眾議院(Sejm)460席有161席(佔35%)開放民選。由於當選門檻是絕對多數,因此部分選區6月18日還要進行第二輪決選。

1989年6月4日,波蘭團結工聯領導人華勒沙在國會選舉中投票。(美聯社)

投票之前,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PZPR,即共產黨)信心滿滿,甚至擔心贏得席次太多,有礙國際觀瞻。反對黨「團結工聯」(Solidarność)自忖頂多只能拿下20席,開始籌劃如何與其他花瓶政黨合作。

結果:參議院的100席,團結工聯贏得99席(另一席是無黨籍);眾議院開放選舉的161席,團結工聯贏得160席(另一席在決選中拿下)。波蘭共產黨徹徹底底遭到選民唾棄,40餘年高壓統治朝夕之間土崩瓦解。

波蘭和中國,都在1989年6月4日那天震驚世界,只不過一個是用選票與人民的自由意志,一個是用槍彈、鮮血與屍塊。

1989年2月,波蘭朝野各方舉行談判。(美聯社)

在波蘭戲劇化的轉折過程中,有兩個人物扮演關鍵角色,一位是團結工聯主席華勒沙(瓦文薩,Lech Wałęsa),另一位則是當時的波蘭共產黨總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賈魯塞斯基(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將軍。

華勒沙早在1983年就榮膺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後來當選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至今國際地位崇隆。賈魯塞斯基則始終是個爭議性人物,肯定者推崇他是英雄,否定者批判他是叛徒。今年5月25日,老將軍以90歲高齡病逝於華沙,一生功過留與後人評斷。

1923年7月6日,賈魯塞斯基生於波蘭東南部庫洛夫(Kurów),一個天主教信仰虔誠的貴族家庭。16歲那年,天荒地變,史達林與希特勒狼狽為奸瓜分波蘭,「黑五類」的賈魯塞斯基一家被放逐到西伯利亞。賈魯塞斯基日後經常戴著墨鏡,就是因為當年在西伯利亞深受雪盲之苦。

少年賈魯塞斯基逆境求生,從蘇聯軍校畢業後,進入莫斯科當局扶植的波蘭軍隊,與紅軍並肩作戰,反擊納粹德軍,解放二戰時受創極慘烈的華沙。賈魯塞斯基後來回憶,當他走在滿目瘡痍的華沙街頭,對上帝的信仰也煙消雲散,從此深信波蘭唯一的出路,就是緊緊跟隨蘇聯老大哥。

賈魯塞斯基聰明過人,野心勃勃,加入共產黨之後,軍旅生涯平步青雲,33歲成為全波蘭陸軍最年輕的將領,38歲當選國會議員。1968年,賈魯塞斯基出任國防部長,下令出兵捷克,協助蘇聯撲滅「布拉格之春」(後來他曾經表示懊悔)。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Gdańsk)等北部波羅的海港市,爆發大規模的工人示威抗議,華沙當局出動軍隊鎮壓,至少造成44人死亡。3年後,賈魯塞斯基晉升四星上將。許多人將1970年這筆血債算在賈魯塞斯基頭上,但他百般辯白,至今史家並無定論。

無論手上是否沾血,賈魯塞斯基的仕途繼續上升,1973年以50歲之齡成為四星上將。1976年,波蘭工運再度爆發,團結工聯應運而生,賈魯塞斯基力抗主張下重手鎮壓的黨內強硬派,據說他嚴正聲明:「波蘭部隊不會對波蘭工人開槍。」

然而到了1981年,這一槍還是開了。

當時波蘭社會處於沸點,經濟凋敝不堪,知識分子與工人同一陣線;歷來第一位波蘭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挑戰共產主義霸權,更是令全波蘭的天主教徒人心思變。

波蘭政府發行的糧票、酒票、菸票(維基百科)

賈魯塞斯基臨危受命,在那一年接任總理、波共第一書記,同時繼續兼任國防部長,等於一人獨攬黨政軍大權。但是沒有多少人會羨慕他位高權重,政府與團結工聯衝突日益激烈,莫斯科方面則不斷施壓,要求華沙清理門戶。


1981年12月13日星期日凌晨6點,賈魯塞斯基宣布全國戒嚴,聲稱國家正被推向深淵,指控團結工聯陰謀政變,下令軍隊鎮壓並逮捕其領導人與支持者,嚴格實施宵禁,封鎖邊界。

1981年12月31日,開向波蘭西部大城波茲南(Poznań)的T-55戰車(維基百科)

3天之後,軍隊向伍耶克煤礦(Kopalnia Wujek)的罷工礦工開火,9名礦工罹難。波蘭人恨透了賈魯塞斯基,西歐各地出現示威潮,美國總統雷根對波蘭祭出經貿制裁。

後來賈魯塞斯基解釋,1981年冬天,他如果不採取鐵腕行動,蘇聯就會採取軍事干預行動,波蘭將步上匈牙利、捷克的後塵,結果不堪設想。蘇共總書記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直接對他施壓,華沙公約(Warsaw Pact)末代最高統帥庫利科夫(Viktor Kulikov)當時人就在華沙。

只不過「蘇聯施壓」又是一樁眾說紛紜的歷史公案。庫利科夫本人否認此說。攤開蘇共政治局1981年12月10日的會議記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主席安德羅波夫(Yuri Andropov)明確表示:「我不知道波蘭局勢會如何發展,但是就算團結工聯上台,我們還是不會入侵波蘭。」

1982年5月3日,團結工聯在華沙發動大規模示威。(美聯社)

接下來的7年,團結工聯轉入地下,繼續蓬勃發展,動搖共產黨與軍方的統治。鐵腕將軍賈魯塞斯基也開始鬆手,釋放數千名政治犯,解除多項高壓管制措施,嚴懲意圖不軌的祕密警察。

更重要的是,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1985年上台,開始推動改革(Perestroika)和開放(Glasnost),與賈魯塞斯基相見恨晚。當時華沙公約領導人的集會上,經常可以看到兩人交頭接耳,其他共產國家領導人冷眼旁觀。

然後就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波共遭到人民以選票唾棄,賈魯塞斯基順勢而為,雖然被國會推舉為波蘭第一任總統,但是1年半之後就辭職,將政權交給波蘭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的國家領導人:華勒沙。

1989年8月,華沙的民眾在一家麵包店外大排長龍。(美聯社)

從極權到民主,波蘭的轉型之路雖然還是灑下鮮血,但畢竟沒有弄到血流成河,也不曾掀起漫天烽火,而且後來成為其他華沙公約成員國的「範本」。從這一點來看,賈魯塞斯基應該有其正面貢獻。

從67歲退休到90歲過世,晚年的賈魯塞斯基仍然孜孜矻矻,但爭的不是東山再起,而是自己的歷史定位與地位,結果一樣是眾說紛紜,好惡分明,賈魯塞斯基始終要面對一群他無法說服的國人。

每一年的12月13日晚上,賈魯塞斯基在華沙的寓所附近都會聚集數百人,大部分人譴責他當年下令戒嚴,但也有不少人為他喝采。

棺已蓋而論未定。賈魯塞斯基在5月25日過世前,遺言交代葬禮採天主教儀式,並希望自己能葬在波沃斯基軍人公墓(Powązki Military Cemetery),結果又在波蘭社會引發一場論戰。

賈魯塞斯基葬禮上的抗議群眾,高舉當年共產政權迫害死難者的照片。(美聯社)

5月30日葬禮彌撒那天,波蘭現任總統科莫羅夫斯基(Bronisław Komorowski)以及2位前總統華勒沙與克瓦希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śniewski)出席。華勒沙與科莫羅夫斯基都曾被賈魯塞斯基逮捕下獄,對於老將軍的歷史定位,他們只能說:「留給上帝決定。」

華勒沙應該是最有資格談賈魯塞斯基的人,但他始終不願拿出春秋之筆。不過1年多前他接受訪問時透露,他後來之所以和賈魯塞斯基和解,其實是受到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感召。

「我晉見過教宗許多次,他總是會問起將軍,讓我心裡很不高興。教宗不會問起那些對抗共產主義的人,但是每一次都會問起將軍。後來我心想,這一定有其道理,我要努力參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聯?是不是有某種一般人不會明白的奧祕?」

1983年6月17日,賈魯塞斯基會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