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台灣出現首例社區感染與死亡病例之後…

2020-02-18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面對這個沒有疫苗、沒有快篩、沒有抗病毒藥物但傳染力又特強的Covid-19病毒,請疫情指揮中心與決策者,務必要把台灣的醫療人力與資源都極為有限這一點納入考量。(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面對這個沒有疫苗、沒有快篩、沒有抗病毒藥物但傳染力又特強的Covid-19病毒,請疫情指揮中心與決策者,務必要把台灣的醫療人力與資源都極為有限這一點納入考量。(資料照,盧逸峰攝)

台灣在2月16日出現了第19與20例的新冠病毒確診案例。依照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說明,第19例病人在1月27日就已經出現症狀,2月3日住院。直到2月15日確診之前,因為他沒有出國的旅遊史,目前也不了解他與確診病例的接觸史,所以即使他在醫院中住院,也沒有被醫院診斷出他已經感染了Covid-19病毒。他是一直到疾管單位在2月12日,因為警覺而主動針對1月31日以來,全台灣總共113位被通報流感併發重症的病人,重新作了病毒核酸檢驗之後,才被發現與診斷出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21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與防疫作為。(簡必丞攝)
台灣在2月16日出現了第19與20例的新冠病毒確診案例。依照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說明,第19例病人在1月27日就已經出現症狀,2月3日住院。直到2月15日確診之前,因為他沒有出國的旅遊史。(資料照,簡必丞攝)

希望台灣接下來不會出現其他的社區感染病例。但是從香港與英國專家都認為Covid-19病毒的感染力非常強,甚至可能造成全球60%以上人口都被感染的可怕預估來看,台灣未來是否會出現更多的社區感染病例,當然非常令人擔憂。

未來如果再出現更多的社區感染確診案例,依照目前的處理方式,都將會把這些病人送入各個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去住院。從目前所知的台灣與與各國案例的經驗來看,的確有病人雖然感染了Covid-19病毒,但是症狀輕微,甚至於一直沒有症狀。這些病人雖然感染了Covid-19病毒,為了避免這些人的病毒再傳染給其他人(包括他的配偶與家人),這些人的確需要被隔離。

但是這些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的病人是否需要以住進醫院的方式,來達到隔離的效果呢?這些可能不需要醫療照護但需要被隔離的病人,住到醫院裡面去,會不會反而增加了醫療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呢? 對於這些症狀輕微或者甚至沒有症狀的確診案例,的確需要被隔離,但這些人是否應該入住一個有足夠的生活機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同時身體的狀況也能自我監測的地方,而不必住進醫院,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更可以減少這些專業醫療人員的工作量。這樣才能蓄積所有醫療人員,未來面對這個新興傳染病的醫療能量。以一個適當的隔離場所來收納這些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病人,而不是全部住進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是否才是比較好的作法呢?

2020年2月4日,武漢肺炎疫情,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新華社)
以一個適當的隔離場所來收納這些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病人,而不是全部住進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是否才是比較好的作法呢?圖為火神山醫院醫護及病患。(資料照,新華社)

媒體報導了疾管署長說明「目前屬於第一波防疫,全國共六家應變醫院,提供六百五十床,如果疫情緊急,十五家部立醫院投入防疫工作,將增加兩千多床;如果真的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屆時全國將有兩萬多間隔離病房可供使用」。但不知道疾管署長是否也計算過,2萬間隔離病房將需要多少醫師與護理師們以及其他醫療醫事人員來照顧呢?

當這麼多的醫師與護理師投入照顧病人時,會不會增加他們被感染?尤其是如果照顧的病人,大多數都是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輕症甚至是無症狀病人的時候,增加所有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甚至減損全台灣應付未來惡化與提供其他同樣迫切的醫療需求的人力與能量,這種作法真的明智嗎?而且照顧這些輕症病人,也將大量耗用N95口罩、防護衣、護目鏡等等防疫物資?在醫療後勤資源同樣有限的限制之下,這麼作真的明智嗎?

依照國內外專家的看法,這個Covid-19病毒,很有可能會逐漸流感化。目前這個疾病的死亡率,在中國湖北以外地區與世界其他各地,約只有0.35%,雖然這個病毒的致死率也許只比流感略高一些。但是它與流感有很大的不同。1)它沒有疫苗來預防,2)它沒有快速篩檢的診斷方法,3)它也沒有治療藥物,4)它還有無症狀傳播者。因此許多國外專家才會研判它將可能感染超過世界60%的人口。   

由於台灣的醫療能量當然有限。所以如果台灣真的發生短時間內有很多人感染Covid-19病毒時,就算只有10%或20%的人會演變成需要住院或甚至是重症病人時,這也將可能超過台灣醫療體系所能負荷的極限,而造成醫療人力大量不足甚至醫療體系的崩潰。

武漢火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正在檢視患者的肺部情況。(美聯社)
作者指出,依照國內外專家的看法,這個Covid-19病毒,很有可能會逐漸流感化。(資料照,美聯社)

所以台灣一定要作的是,絕對不能發生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就算有社區感染,也只能是小規模的。絕對不能讓感染這個病毒的人數,在短時間大量增加。全台灣一定要挺住,一直要挺到快速篩檢方法出現,挺到有疫苗問世,挺到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出現。依據國外專家的意見,隔離或許也無法完全圍阻堵住這個高傳染力的Covid-19病毒的持續傳染,但是只要隔離能延緩它蔓延的速度,才能讓台灣的醫療體系能夠應付的來。

因此,台灣在面對Covid-19病毒散播時,應該以高度警覺及早發現、將隔離與醫療需求分開看待,以及儘量減少感染人數三個方式來努力。

1、擴大第一時間找到是誰感染了這個病毒的能量與效率。在台灣目前已經發生感染者沒有明確的出國旅遊史,以及與確定病例的接觸史的狀況下,提高醫療人員警覺,擴大檢驗能量,遇到高度懷疑的就儘速採檢,並且也能在最短時間裡面得到是否感染的明確答案,這樣就有可能讓每一個感染源,向其他人傳出病毒的時間縮短力道減弱,就有可能讓新的確診案例以及一定比例出現的需住院治療甚至是重症的病人人數,在一段時間裡面能減到最小的數量。

2、被找出的輕症病人在醫院以外的場所進行隔離,只要提供足夠的生活機能與個人就能進行的身體健康自主管理設施,這將是珍惜對極為有限的醫療資源,蓄積應對重症病人的醫療能量的最好作法。

3、儘可能切斷傳染途徑,大家要勤洗手戴口罩,或許多洗手少摸口鼻更重要,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這些措施不只能減少Covid-19病毒的傳染,它們同樣也能減少流行性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傳染。而在這個到底生了什麼病並不那麼容易診斷的時刻,根本不要生病,當然是最好的自保之道。

面對這個沒有疫苗、沒有快篩、沒有抗病毒藥物但傳染力又特強的Covid-19病毒,請疫情指揮中心與決策者,務必要把台灣的醫療人力與資源都極為有限這一點納入考量。願天佑台灣,國泰民安。

*作者為關心台灣未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