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風暴》過年只休兩天,產能隨時留3成,這家公司如何搶救全台口罩荒?

2020-02-18 13:10

? 人氣

在銷售業者搶搬口罩壓力下,由於現場人力不足,張德成也親自跳下去幫忙搬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僅如此,為了應付需求,第一線產線員工同步回到崗位,採取兩班24小時運作,也因為提前開工,當經濟部啟動口罩徵收令,中衛第一時間就能拿出平日產能3倍的口罩數量,成為徵收首日逾200萬片的主力軍。

不只口罩,目前全台醫療院所常使用的酒精棉片,有7成是中衛供應,張豐聯直言,在疫情延燒下,用量暴增是可以想見的,如果中衛斷貨,等於讓醫護人員暴露在危險因子,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中衛也確實做到了。

中衛能夠在突發狀況發生時,迅速補上產能,歸功於快速反應能力,張豐聯說,中衛平日秉持7成稼動率與人力配置,剩餘3成負責因應類似武漢肺炎或流感等突發狀況,這是中衛向來信守的「七三法則」。

「七三法則」要分兩個層次觀察,第一層次:當接單超過7成稼動率,中衛就會添購機器設備,讓平均利用率降至7成,閒置3成作為緊急因應之用。第二個層次是,每個人工作量維持7分忙碌,剩餘3分,當有緊急事件可馬上到位。

「只要你把份內事做完,上班聊LINE我也不會管」,張德成認為,有些公司為了省人力成本,一個員工當兩個人用,等到忙不過來才去找人補,但有可能新人還沒報到、舊人已辭職,這段空窗期無疑是被浪費掉。

中衛負責人張德成強調,他的管理哲學是「只要你把份內事做完,上班聊LINE我也不會管」

在中衛,人力資源也被視為戰備資源的一種,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預備3成戰力的傳統,與中衛創辦人張炎東有著密切關係。早年台灣醫療器材100%依賴進口,其中有高達95%比重來自日本,高度仰賴進口風險大,因此張炎東認為,台灣必須有自製能力滿足國內需求。

20200214-「臺灣菸酒公司隆田酒廠」75度防疫用酒精生產情形。(顏麟宇攝)
台酒為防疫需求,指揮隆田酒廠全速生產75度防疫用酒精(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爸爸教我,像酒精棉片與口罩這種,當有天需要時候,你不能沒有,所以我投入產能擺在那邊等」,張豐聯說道,也因為維持7成稼動率,每當淡季來臨,就會降至5成,儘管如此,這是醫療器材行業必須付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我也是這樣教導兒子」。

雖然當年SARS疫情中衛產能不足無法發揮功能,如今這場武漢肺炎,張豐聯說,目前產能是當年SARS的20倍,有足夠戰力打這場戰役。

徵收口罩頭一遭 官員業者熱線一夜未眠

不過為期兩週的口罩徵收令,對政府與廠商都是第一次經歷,起初雙方在前兩天運作不太習慣,溝通事情相當多,包括裝箱量、包裝方式與物流時間都要配合。

張豐聯直言,剛開始徵收時,光是工業局聯繫電話,就從早上接到半夜,「那時候我一天只睡三、四小時,新聞報導說衛福部長一天沒睡,我看工業局官員也一樣,幾乎沒闔眼」。

這場大規模流行傳染病,中衛徹底發揮效益,但後面挑戰尚未結束,張豐聯說,由於各國都在搶口罩,現在原物料已經開始上漲,部分漲幅高於3、4成,但原料再貴,也只能咬牙苦撐。

在中衛的小會議室中,張豐聯很感慨地說,口罩、酒精棉片等醫療耗材品,在太平盛世時鮮少被關注,但每當有疫情爆發,各國搶口罩新聞屢有所聞,政府是否應該思考將口罩等醫療耗材產能,視為國家抗戰資源。

如同第一代張炎東抱持的信念,口罩、酒精棉片等醫療器材,若台灣沒有保留自主供應力,遑論自救。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