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毛澤東為什麼沒攻打臺灣?

2017-03-05 07:10

? 人氣

毛澤東比史達林更擔心美國終究會派兵進入韓國,把戰爭延伸到中國,但毛澤東試圖向多疑的史達林證明他是亞洲共產主義的領導人,他不願在國際主義上示弱、被責怪壓抑鄰國革命的完成,因此,毛澤東無法堅持先征服臺灣、再允許金日成入侵南韓,他只能祝福金日成。毛澤東盤算只有贏得史達林信任,才可以獲得蘇聯的軍事援助攻打臺灣。不論毛的動機如何,這是代價慘重的誤判,由於韓戰,毛澤東永遠失去征服臺灣的機會。如果毛澤東堅持他原先的判斷,先佔領臺灣,他不會與美國兵戎相見,因此,也就不會有拖延至今的中華民國。可以說,毛澤東同意金日成先入侵南韓,自己製造出「兩個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戰導致美國東亞政策的轉折。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當晚,杜魯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韓國局勢。艾奇遜建議總統下令派海軍和空軍干涉,並將第七艦隊駛向臺灣海峽以防止中共從大陸進攻臺灣,也阻止國民黨從臺灣進攻大陸。他還說,臺灣地位應由聯合國決定。艾奇遜的意見得到了杜魯門及軍方支持。杜魯門補充了一句話:臺灣地位也可能由對日和約決定。於是,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提出所謂「臺海中立化政策」和「臺灣地位未定論」,修改了他自己同年1月5日發表的關於尊重中華民國對臺灣行政管理的聲明。

杜魯門總統簽署下令美軍加入韓戰的文件。(Wikipedia/Public Domain)
杜魯門總統簽署下令美軍加入韓戰的文件。(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中國和美國因為錯誤解讀對方的戰略目標而強化彼此猜疑,美國沒有料到北朝鮮會南侵;中國沒料到美國會如此強烈反應。每一方因本身的行動增強對方的誤解。1950年8月下旬,毛澤東經過長久思考,決定先發制人介入韓戰,推遲攻打臺灣。毛澤東的戰略是防禦尚未出現的危險,他把原本準備進攻臺灣的部隊調到朝鮮半島。對他來講,這是發動軍事突襲的機會,也是證明他是國際共運領導人的機會。另一方面,蘇聯也希望中國能介入韓戰,1950年10月1日,史達林要求中國介入韓戰,他保證,美國若是針對北京介入而攻打中國,蘇聯會提供軍事援助。這兩人都在利用彼此的需要和不安全感,毛澤東成功取得蘇聯的軍事供應,將解放軍現代化,史達林則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向與美國交戰,故意不參加聯合國安理會投票而讓美國組織聯合國軍介入韓戰。

1950年10月,中國出兵朝鮮半島以後,印度、英國等聯合國成員國就開始醞釀停火談判,英國主要與美國磋商,而印度則重點與中國聯繫。1951年1月13日,由於聯合國部隊在韓戰失利,英、美兩國都支持一項聯合國停火決議案,其內容為立即停火、再展開談判;外國部隊分階段撤出朝鮮半島、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對臺灣問題及中國代表權的討論,與之前周恩來提出的要求幾乎完全符合。事實上這是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讓步,可是毛澤東想要實現全面軍事勝利,拒絕上述停火建議,因而錯失中美全面和談的機會。1月17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明確表示不同意該建議「先停戰後談判」原則,因為這「只是為美國軍隊取得喘息時間」。中國拒絕聯合國議案的真正原因是毛澤東得意忘形,以為可以徹底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於是,杜魯門政府改變戰術,反過來力促聯合國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中美關係的僵局完全是毛澤東搞出來的,唯有毛澤東才能解決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