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請看今日域中恐怖主義 竟是誰家天下?

2014-05-09 16:12

? 人氣

敘利亞兵凶戰危,交戰雙方日趨極端,今日的反抗軍戰士,難保明日不會成為恐怖分子。(美聯社)

敘利亞兵凶戰危,交戰雙方日趨極端,今日的反抗軍戰士,難保明日不會成為恐怖分子。(美聯社)

3年前的5月2日,巴基斯坦當地時間凌晨1點,改變人類歷史的恐怖分子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被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Navy SEALs)擊斃,結束惡貫滿盈的54年人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擒賊擒王,打蛇七寸,國際恐怖主義是否從此群蟲無首、頓失所依?「海神之矛行動」(Operation Neptune Spear)3年過後,看看當前的局勢,尤其是中東與非洲,恐怕沒有多少專家能夠樂觀以對。

依據3年前最「順理成章」的評估,賓拉登一旦斃命,「基地」(al-Qaeda)組織元氣大傷,繼任者札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能力、人望遠遠不如賓拉登,只能被壓縮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山區苟延殘喘。另一方面,「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開啟獨裁政權和平轉移之路,也為伊斯蘭教政治組織闢出參政的空間,進一步限縮了「基地」的意識形態市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儘管賓拉登之死重創「基地」,但它的徒子徒孫卻繼續在中東與非洲地區開枝散葉;雖然對歐美國家的直接威脅減輕,但是從伊拉克、敘利亞、葉門、索馬利亞、利比亞到馬利,一個又一個恐怖組織的溫床,仍然為世局埋下動亂的種子。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利比亞和敘利亞。

利比亞內戰在2011年10月20日落幕,獨裁者格達費(Muammar Gaddafi)橫屍疆場,但是隔年的9月11日就發生班加西攻擊事件(Benghazi attack),美國大使史蒂芬斯(Chris Stevens)遇害,也成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國務卿任內最大的憾事。

班加西美國領事館遭攻擊後淪為廢墟。(美聯社)

今天的利比亞雖然有中央政府,原油生產也逐漸恢復,但是許多地區仍然停滯在無政府狀態,成為「基地」區域分枝組織的集散地,「伊斯蘭北非基地組織」(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al-Qae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與阿爾及利亞的「蒙面旅」(Al-Mulathameen Brigade)都在這裡建立據點。

各路恐怖分子匯集,其中有不少來自嚴打恐怖組織的鄰國,雖然並沒有打出同一面旗幟,但是彼此合作密切,而且野心勃勃,利比亞對他們而言只是出發點,並不是終點站。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國際安全與防衛政策中心(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Center)副主任瓊斯(Seth Jones)指出:「恐怖組織越來越樂於利用利比亞作為藏身之處,進行訓練、合作、宣傳、募款與其他活動。利比亞政府無法有效控制幾個大城市,為他們提供了機會。」

為什麼利比亞對恐怖分子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美國國務院日前提出報告,直言批評:「利比亞中央政府體制脆弱,廣大領土鞭長莫及;不受管制的武器彈藥泛濫成災;武裝民兵與部落各據山頭;經濟發展遲緩,年輕男性失業率高;地方勢力四分五裂;政壇各方互不信任,內鬥頻仍;欠缺一支能夠有效運作的警力與軍隊。」

諷刺的是,格達費在位時期,這些問題似乎並不存在。格達費雖然背負著洛克比(Lockerbie)空難的270條人命,但是九一一事件之後,他與西方世界越走越近,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全球反恐的「盟邦」。

根據維基解密(Wikileaks)揭露的一則美國國務院電文顯示,2009年民主黨重量級聯邦參議員李柏曼(Joe Lieberman)與格達費的國家安全顧問會面,並形容利比亞是「反恐戰爭中的重要盟邦,與美國有共同的敵人,因此邦誼反而更加鞏固。」如今格達費屍骨已朽,這段話格外諷刺。

敘利亞的形勢更為兇險。2011年內戰爆發至今,來自三山五嶽的激進青年,紛紛前進地中海東岸的新戰場「深造」。據各方估計,目前當地的外國戰士可能已多達1萬2000人,讓人想起一個陰暗的歷史前例:1980年代的阿富汗。

1979年的耶誕節前夕,蘇聯紅軍入侵阿富汗,1989年狼狽撤軍。在這段期間,至少有2萬名外國戰士赴阿富汗「抗蘇援阿」,通稱之為「阿拉伯阿富汗人」(Arab Afghans),其中一部分後來帶著極端意識型態回到本國,將游擊隊實戰經驗發揚光大,成為各國政府的心腹大患,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賓拉登與札瓦希里。

與30年前的阿富汗相較,今日的敘利亞更有如大型的恐怖分子「育成中心」。

滿目瘡痍的敘利亞已成為恐怖分子的育成中心。(美聯社)

昔日阿富汗的外國戰士經常被戲稱為「觀光聖戰士」(tourist jihadis),許多人只是在難民營或者游擊隊基地熬過幾個月訓練,然後就頂著「聖戰士」的光環衣錦榮歸。整個1980年代,阿富汗死亡超過100萬人,但是戰死沙場的異鄉客不超過500人。

敘利亞內戰則不然。什葉派的阿塞德政權鐵腕鎮壓,激起無數遜尼派的戰鬥意志。反抗軍陣營中最極端的「努拉斯陣線」(Jabhat al-Nusra)與「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度」(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ISIS),都是以外國戰士為主力,他們的作戰意志最為狂熱,踴躍充當自殺炸彈客,其中ISIS甚至激進到連「基地」都要與它劃清界線。

更讓西方國家擔心的是,目前敘利亞戰場的外國戰士,約有1/6也就是2000人是來自西歐,這些人黃沙裹屍、死得其所也就罷了,一旦戰後回到本國,重新安家落戶,有可能從此成為不定時炸彈。

他們可能意識形態已經激化到無法改變的地步,可能會將敘利亞與穆斯林苦難的責任歸咎於歐美強權國家與基督教文化,可能無法重新融入西方社會。如果有這樣的因素,再加上沙場歷練出來的戰鬥意志與組織技能,不無機會化身為賓拉登第二。

2013年4月犯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查納耶夫兄弟(Dzhokhar & Tamerlan Tsarnaev),年紀都不到30歲,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也沒有加入任何組織,只是由於意識形態激化,加上網路上學到的土製炸彈一招半式,就能夠把一座美國大城市搞得天翻地覆。想像一下,如果這對兄弟是從敘利亞戰場回來?

查納耶夫兄弟(美聯社)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19名嫌犯都是外來客,如今歐美國家要防範的卻是「本土恐怖分子」(homegrown terrorists),他們未必做得出劫持飛機撞大樓的驚世之舉,但還是能夠讓身處的社會惶惶不可終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