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新冷戰模式的開啟 —— 從克羅埃西亞到烏克蘭

2014-03-07 07:50

? 人氣

如利沃夫出生的歷史學家黑力斯塔克( Hrytsak)所說,「這是屬於烏克蘭獨立的那一代人(大約1991年出生)的革命,它更像是佔領華爾街。這是一場屬於受良好教育的、活躍於社交網站的年輕人的革命,他們善變,90%的人有大學學位,卻沒有未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年前,烏克蘭一家電視臺製作了一檔名為「偉大烏克蘭人」的節目,讓觀眾評選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最後烏克蘭觀眾居然選不出民族主義符號的恰當代表,而列寧勝出,引發巨大爭議,節目失敗了。

這也意味著,烏克蘭威權主義的基礎脆弱,缺乏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內核,僅僅依靠威權和收買。一旦脆弱的國內雙民族、外部歐俄關係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比如俄羅斯的強勢介入,在新媒體的動員下,就可能激起民族主義情緒的極化,顛覆冷戰後威權卻脆弱的雙民族─民主體制。

但對普京的俄羅斯來說,與石油無關,如布里辛斯基曾經在他的《大棋局》一書的斷言,保住烏克蘭是避免俄羅斯成為一個亞洲國家的關鍵,也一定是他著手改變現狀的帝國野心的體現。2013年,普京還在俄聯邦議會上說,蘇聯的解體是最大的遺憾,而索契冬奧會便成為他重新展現一個歐亞帝國夢想的競技場。英國《旁觀者》(Spectator)雜誌的2月封面就把普京描繪成一個Dr. Evil。由此,可以理解當首鼠兩端的亞努科維奇2012年初與歐盟簽署了一項條件苛刻審慎的同盟協定後,2013年8月起,俄羅斯開始以貿易戰報復,停止烏克蘭產品入口,並以俄白烏自由貿易區相誘。是俄羅斯咄咄逼人的帝國霸權最終觸發了反對派的街頭行動。

有趣的是,在齊澤克、奧弗等一干國際左派發表聲明聲援烏克蘭右翼行動的同時,國際託派如社會主義工人党等激進左翼卻稱他們為假左派,譴責烏克蘭反對派為法西斯分子。如果考慮到德法兩國立場中左的社會黨外長的積極介入,這一政治光譜的混亂不能不涉及兩個因素:一是近年來歐洲範圍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各國極右翼政黨支持率普遍上升,如在匈牙利、芬蘭和挪威支持率都增加了十個甚至更多點,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生態。儘管在法國,傳統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在瑪麗娜•勒龐的領導下也開始了一場「去妖魔化」運動,修正其反猶路線以更討好主流選民;第二,隨美國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與美駐烏大使皮亞特電話錄音的洩露,美、歐對烏克蘭衝突分歧暴露出來,新冷戰也由此真正登上舞臺。

而紐蘭的丈夫正是數年前提出新冷戰概念的美國右翼智囊羅伯特•卡剛。通話中,皮亞特承認每週數次接觸反對派,而紐蘭則大罵歐洲的態度曖昧,導致烏克蘭危機的拖延。但紐蘭在烏克蘭問題上並無多少指責歐洲的本錢,美國也不是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進行協商的參與者,反倒因此凸顯社會運動對大國外交的推動。必須注意,已經外交收縮的美國在敘利亞危機的解決上同樣久拖不決,讓俄羅斯占了上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普京的霸權主義而自食其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