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洞悉年金財務改善的正義 平等 民主 訴求的真象

2017-02-22 06:30

? 人氣

有人認為年金每年800億財務缺口,很大。這當然很大,但為什麼造成這麼大?為什麼基金營運效率差?為什麼基金要投入股市國安基金,讓軍公教年金承擔股市風險?追究財務責任,也應是改善年金方案重要一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年800億多嗎?但這涉及數百萬人的生計。拆開來看,若以相涉人數400萬為計,每人每年所得,不足2萬,也就是說,每月不足2千。以區區每人每月2千與一個人每月吃個飯就開支師傅工資6萬相比,可能對民意反彈的力道有較強的理解與感受。從人與人、收與支的對比,可能會聽到不同心靈聲音,消弭對立,產生新的對話。

若年輕世代只看得到未來年金財務盈虧,只計個人未來得失,不計前人付出,不惜前代承擔負重,不願接棒承擔,相互扶持,不管世代責任恩義,相仇相奪,這種社會正義,是一種假正義。

政府是要用假平等、假正義、錯誤估算的方案,忽視其他可能替代方案,強行推動年金財務改善方案?高層思維當能明辨義理,洞察利弊得失,詳實審核數據,多元抉擇替代方案。不是嗎?

在政治面,這不也是所謂以假社會正義議題與社會撕裂、社會失序之間的抉擇?這也是領導人層級對社會治安及國家安全議題該有的考量。

再就假正義、假公平申言之,也就是經濟是要走向均富還是均貧的問題,其實我們國家早就就走資還是走社,是採用共產主義還是民生主義思辨、論戰過。連大陸主張共產主義,卻造成均貧苦果,都知道要推動經濟發展,在過程中要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怎麼會把一部分掙扎爬上去的人,又拉下來,摔落到貧困泥淖裡呢?

台灣個別學術領域的少數學霸,既不讀史,參考先人、他人經驗,也缺乏垮領域的學識,所學未經實踐驗証,更不下鄉調查學習,了解社會實情,卻又抱持著一知半解所學,成了冥頑不靈的頑儒。

把國家政策的擬定,當成孤立學術個案推論演繹;政策擬定過程所需開放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各界共識的必要程序,當成封閉式學術研究,以主觀思維、少數取樣當成參數,結果自是脫離現實;而學術封閉論証缺乏政策擬定凝聚共識過程,驟然端上檯面,各界反彈,實屬必然。

缺乏行政實務歷練,莽莽撞撞登上歷史舞台,志得意滿,眼睛閃爍著改革熱情的光芒,嘴裡喊著道德正義、說著似是而非的道理,把蠻橫硬幹,當成魄力,結果手裡卻掄著權勢砍人的利刃,腳底卻是踏著弱勢的血汗鮮血。這不也就是台灣近幾十年來,內閣用人取才,器識不足,政策研議,脫離社會現實,致全民付出國政衰敗的代價?

台灣人民對蔡政府做好「年金改革」的信心問題。(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人民對蔡政府做好「年金改革」的信心問題。(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在民生面,要全方位考慮政策對經濟、產業、財政、金融、商業運轉、就業與治安 、國安的正反效應與輕重緩急做取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