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二故鄉」英國——這裡有自由的滋味:《從宗教到政治》選摘(3)

2020-02-05 05:10

? 人氣

20200131-基督徒,宗教,基督教,教堂。(資料照,取自pixabay)
英國長期以來維持宗教連接社會運動的傳統,許多基督教徒以宗教出發,關懷社會政治問題。圖為基督徒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所謂「社會主義」,有許多種類,但都認定「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意識形態下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laissez-faire capitalism)有個大瑕疵,那就是獨厚資本家,縱任他們剝削勞工階級。但各類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與使用的手段,則各有不同。極左的馬克思社會主義以革命與階級鬥爭為手段,其終極目標是共產主義。但是,由「費邊社」、基督教社會主義,與工會聯盟演變而成的英國工黨,則堅持以漸進、和平、議會、民主的方式,來達到社會主義的目的,強調社會福利:一個公平的社會必須保障每一個人的衣食、居住、教育,與醫療方面的「基本需求」,這樣才符合基督教「博愛」與「公平公義」的精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體上這就是黃彰輝牧師的政治理想。他晚年住在英國寫《回憶與反思》時(1988),還在擔憂福利社會是否會被保守的資本主義取代;蓋1980年代,美、英兩國分別在雷根(Ronald Reagan)與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的強勢主政下,是保守主義橫行的時代:

〔保守黨領袖〕柴契爾夫人正在歡欣慶祝她破紀錄長期間服務當首相。1988年1月4日我在書寫的這個時刻,不禁思考:福利的國家是否即將被「民粹資本主義」所取代?(註49) 

1953年8月,黃彰輝在英國停留大約一個星期。英格蘭長老會海宣會幹事芬恩博士(Dr. R. E. Fenn)在倫敦幫他安排了一個聚會,召來一些關心台灣的人士,討論台灣的現況,以及教會和神學院的發展情形。他很高興看到先輩老朋友們: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蘭大衛(Dr. David Landsborough)夫婦、前長榮中學校長萬榮華(Rev. Edward Band)夫婦、英格蘭長老會總幹事希利(Mr. F. G. Healey)夫婦……。更讓他驚喜的是,兩位昔日劍橋西敏斯德學院的同學肯.斯萊克(Ken Slack)和艾倫.普萊斯(Alan Price)也來見面。他們兩人在後來的兩年內,陸續寄來總共三十個茶箱,裡面裝的不是茶葉,而是兩千本書,贈送給台南神學院的圖書館。

20200131-日治時期所建的「台南神學校本館」,1948年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院。(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日治時期所建的「台南神學校本館」,自1948年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院。(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為了加強台南神學院的師資,黃彰輝經由芬恩博士安排,拜會了幾所神學院的院長與教授。他帶著興奮的心情回到劍橋母校,拜會埃爾姆斯利(W. Elmslie)院長與懷特霍恩(R. E. Whitehorn)教授,希望推薦南神畢業生張德香到西敏斯德學院進修。其次,黃彰輝到愛丁堡新學院(New College),跟波蒂厄斯(Porteous)教授談得很融洽,欲推薦台大哲學系即將畢業、「相當傑出」的學生宋泉盛來就讀。談好之後,他趕快去探訪住在愛丁堡的老友麥唐諾(MacDonald)夫婦。接著,又前往格拉斯哥(Glasgow)的三一神學院(Trinity College)會見約翰.福斯特(John Foster)教授,建立良好關係,以備將來推選南神畢業生前來進修。南神的創辦者巴克禮牧師(Dr. Thomas Barclay)就是三一學院畢業的傑出校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