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反思系列3:個人的「被和解」與歷史的「被消解」

2014-01-19 14:02

? 人氣

「老子永遠正確」與「不愛認錯」,其實是那個時代遺留的思維。我見過不少對舊時光充滿懷念的紅衛兵一代,有人說,自己當年走起路來昂首挺胸,充滿自信,真有當家作主的感覺,想打誰就打誰,想抄誰的家就抄誰的家。這種活到六七十歲卻依然法盲,以「永遠正確」武裝自己的群體,很難不淪為近三十年的失意者。甚至還有採訪稱,某些當年在廣西「文革」大屠殺中的殺人、吃人者,仍以「階級鬥爭」為自己辯護,掩飾自己強姦、殺人甚至吃人的暴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也有很多人懂得是非對錯,他們知道「文革」不好,打人不對,但他們同樣不願認錯。他們其實是「被和解」的另一方,在他們看來,自己同樣是無辜的,甚至是被耽誤的,為「文革」所愚弄,被大時代所裹挾。

將責任推諉給社會,是這一代人慣用的手段,但這絕不是真正的反思。著名的「槍口抬高一公分」,就是對大時代中個體行為的一種價值評判。任何一個黑暗時代,施暴者與受害者往往都集於一身,體制確實束縛著人們,並讓大眾陷入癲狂,但國家暴力恰恰是由這無數個體組成的,所謂體制,也少不了每個人的參與。道歉離不開真相,反思應有全民性。哈威爾曾于1990年元旦那天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只是受害者,因舊制度是我們大家共同建立起來的。」

在世界範圍內而言,全民反思並非沒有先例,德國便是一例。曾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的前西德總理勃蘭特曾說:「我當時突然感到,僅僅獻上一個花圈是絕對不夠的。」而「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德國人都曾是納粹幫兇」,也成了大多數德國人認同並時刻自省的說法。

尤其重要的是,無論是納粹還是「文革」,因參與者的普遍性,法律無法真正全面追溯,加之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個體的良知和真正懺悔,就顯得更為迫切可貴。

在當下所有的道歉中,最值得欽佩的是劉伯勤在《炎黃春秋》雜誌上刊登的道歉,這位老人在短短的道歉中提出了真正的反思:「垂老之年沉痛反思,雖有『文革』大環境裹挾之因,個人作惡之責,亦不可泯。」

行文到最後,突然想到一個值得深思的細節,不得不將之寫出:如今,關於公車讓座的新聞極多,有老人逼別人讓座甚至大打出手,也有年輕人不肯讓座。其實,如果把時光回溯到如今這些老人們的年輕時代,我們就會發現,讓座在那時也是個熱門話題。因為,當時的青少年們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問題,當他們打算給一個老人讓座時,總要思考對方會不會是階級敵人。

許多道德問題,也許都是未能真正解決的歷史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個體的被和解與歷史的被消解,都是可怕的。

*作者為80後專欄作家,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余江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