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如何解讀鴻海與台積電的專利申請量?

2017-02-20 06:40

? 人氣

在全球的晶圓代工領域上,台積電與聯電不但趁勢崛起,更造就今日難以撼動的地位。圖為台達電子路燈實拍_空拍攝影。(圖/昇典葉@flickr)
在全球的晶圓代工領域上,台積電與聯電不但趁勢崛起,更造就今日難以撼動的地位。圖為台達電子路燈實拍_空拍攝影。(資料照,圖/昇典葉@flickr)

再從兩家企業的營收規模與獲利來看,鴻海去年全年的營收超過4兆台幣,是台積電的數倍;但獲利純益卻不如台積電。因為台積電是處於新興高技術的市場,風險高、但獲利也大。為了維持公司的成長和市場優勢地位,鴻海的專利佈局策略應該配合其公司發展的路徑,向新的產業領域進行探索,例如鴻海也申請目前業務中較少著墨的車燈專利,而這樣的探索無需申請大量的專利。至於積極涉入的產業如LCD電視及家電,則以熟悉的併購方式獲得技術並加以經營,如最近鴻海宣佈將和夏普合作成立智財公司以活化智財資產。而台積電處於新興高技術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技術不確定性及換代升級的壓力很大,因此採用地毯式專利佈局的機會較大,申請的專利數量也可能較多;因此台積電競爭對手Intel申請專利數量和台積電相較,可以說是不遑多讓,足見台積電受到技術挑戰越來越大。特別台積電自從先前梁孟松事件以及預防近年越來越烈的俗稱專利蟑螂(Patent Troll)的狙擊,應該會調整相關智財策略,設法強化智財的法律保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上的分析可知,台積電和鴻海在專利申請量上的變化,不代表兩家公司對於技術與創新的需求有差異,而是因為兩家公司在不同的市場領域和公司的策略發展,對於智財的獲得與運用,以逐漸採取不同的路徑。從專利做為訊號(Signal)的角度來看,兩家公司對市場發出的訊息是:鴻海藉由以往研發與專利經營所累積的吸收能力,逐漸採取以外部獲取知識的方式,向不同的產業領域擴展;而台積電面臨高度的市場競爭,積極以研發和法律機制保護其市場優勢。因此站在產業分析的角度,對於兩家公司的前景,我們可能該關注鴻海對於涉足產業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選擇了有成長性、且能配合其公司資源發展的產業?而台積電則可能要關注其對技術前景的規劃、宣示與承諾,以及其毛利率的變化。

最後,以往專利在台灣的企業中獲得的重視不足,原因之一是智財工作者比較專注在法律和技術層面,與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層較難溝通。因此未來公司中智財工作人員能以「管理語言」與企業經營者管理層溝通,例如在分析企業專利行為時,不是只以「專利」的角度,而是能加上「企業」觀點,加上企業能力與策略的角度。這樣更能看出專利與企業的關係;智財工作人員也才更能有效與企業溝通,企業內部的智財工作才會更受到重視。

*作者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助理審查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