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里山倡議在台灣

2014-01-08 11:51

? 人氣

東方白鸛(呂紹煒攝)

東方白鸛(呂紹煒攝)

已經辦了許多年的農村願景會議,在2013年設定的主題是:從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看農村與自然共生的對話。里山倡議源自日本,里山指的是人類居住鄰里附近的淺山與田野,而倡議的內容是希望這個淺山生態體系的成員能夠共生共榮、自給自足,其中長期使用土地和環境的人類調整對於資源使用極大耗盡的態度,山林環境與其他生物有充分休養生息的循環,落實生態多樣性,達到生活、生計與生態平衡的穩定狀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日本實踐里山倡議的經典案例是在關西兵庫縣北方的豐岡,透過一個台灣年輕人蕭定雄到當地深度參與考察,精彩地介紹到台灣各地。豐岡是東方白鸛的棲息地,但是因為森林過度砍伐與過度使用農藥對破壞生物鏈的結構,1971年最後一隻東方白鸛死於當地。這樣的事件引起發當地居民開始去思考,居民的生活、生態環境汙染與物種生存的問題,並且決定採取具體的行動來恢復讓東方白鸛可以存活的生態環境。經過26年的復育,在1989年才成功的人工孵化第一隻東方白鸛,這麼長期的努力只是小小的一步,整體生態環境的改變則是需要更多人、更多面向、更長久的努力。這包括農民耕作方法從使用農藥的慣行農法轉變到自然的東方白鸛農法,生態教育落實到國民教育、成人教育、與旅遊教育,以及社區經濟的發展。很明顯的地方政府、社區組織、當地居民都參與其中,這當然也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國民教育融入生態復育和共生的價值是必要的。


面對一個複雜、長久的公共議題,豐岡的故事是相當有啟發性。當地居民和團體並沒有停留在批判與檢討的狀態,而是採取一些可以做得到的方法,但是長期持續的一點一滴的推進,並不躁進。雖然行動的進入點只是一個物種復育的問題,但是他們瞭解要解決這個表面上是生態的問題,必須同時去處理農耕、經濟、教育、文化和旅遊的問題。雖然無法在同一時間並行處理這麼多問題,一個完整的行動綱領對於長期行動是不可或缺的,在適當的時機,行動方案拓展到生態以外的面向,系統的解決複雜問題。回想過去數十年的台灣社區營造,許多的行動方案和官方補助是以單一議題為主,而無法串連文化、農業、教育、生態等面向,因此無法看到具體的成效。

其實里山倡議在豐岡市的實作經驗,也彰顯在受到全球資本主義深遠影響的日本,對於這種強調競爭、成長、無盡資源耗用的反省。完全融入、依賴世界經濟體系是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產品市場高度波動的衝擊,解決國內經濟、就業或糧食問題的工具常常受制於國際行動者,因此一個社會建立相當程度生計在地自給自足是必要的。里山倡議就主張鄰里、社區、鄉鎮等社群能夠取得地方資源,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資源,讓地方居民都可以傭有滿足基本條件的生活,同時減少資源交換的碳里程、確保必要物資的在地來源,建立一個永續的體系。


而整體在地系統的運作是建立在居民、社會團體、地方政府和其他行動者的彼此合作、共同治理,反而不是競爭、衝突。整個社區、城市的運作以居民權責相符的參與式民主進行,只有透過這樣的基層民主,才能夠建立公民連結,理解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避免公共財危機,因此里山倡議不僅僅是生態環境永續進展,也不只是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反省,也是展現草根民主生活的重要性。


在台灣也有類似豐岡的故事,新北市坪林區是傳統的茶鄉,一群來自台大城鄉所的師生進入社區和當地茶農一起耕作,並且推動自然農耕的辛苦做法,可以讓因為過度使用農藥而受到破壞的大地可以逐漸地恢復地利,並且還給當地動物與植物一個可以安全生存的環境。在埔里一群暨南大學的年輕人,因為參與農村調查和礦泉水業者採水改變農地農用的抗爭事件,組成籃城好生活的團隊,進住到社區,除了從事社區文史調查、生態記錄外,並且承租農地,以自然農耕的方式栽作稻米。雖然這兩個都是剛剛開始的努力,不像豐岡那麼長期、全面的進展,也只有相當初步的成果,但是他們在社區的深耕是透過市場取得必須要的經費,而不是全部仰賴公部門的補助,維持在地實踐的自主性。此外,她們積極地邀請在地公眾一起參與,以平等對待、相互合作的方式,推動自然農耕、生態保育、地方產業、文史紀錄等工作,短期內是看不到具體的成果,卻是在這個批判、充滿危機的年代,建立了透過社會創新,用實作來改變現狀。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特聘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