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躲不掉又難啟齒,藍綠眼前的「中國難題」

2020-01-30 05:40

? 人氣

在三場政見發表會和一場辯論會上,蔡英文的「中國攻勢」是一以貫之的,特別體現她不斷重申的「四個認知」:破壞台海現狀的是中國不是台灣、中國利用九二共識在掏空中華民國、不能以主權交換短期的經濟利益、警覺中國正在全面滲透分化台灣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強勢的說法,不只為《反滲透法》灌注了正當性,也為其正在建構的「中華民國台灣」認同,增添了理論基礎。從蔡英文在1月11日勝選當晚國際記者會的致詞內容中不難看出,她深信這條抗中路線贏得了817萬台灣選民的認可。

再看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老實說,兩岸論述過去一直是國民黨的強項,很輕易就能說服選民,他們有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這次選戰中,看得出來韓國瑜很想重振當年「九二共識」的榮景,卻沒有在論述上與時俱進,反而只為了反駁對手的質疑與攻擊,而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例如在國防議題的交鋒,未釐清台灣在兩岸與區域格局的處境,韓國瑜直接訴求「能避戰才是最高明的中華民國總統」。在他上《博恩夜夜秀》節目後,另一個發燒的話題是,韓國瑜敢不敢直面台灣「敵人」是誰這個敏感問題。選前他接受親綠媒體專訪,在主持人逼問下,他給出的答案是:「70年來假想敵就是解放軍,對台灣威脅最大是中共。」他最後也表態:如果兩岸走到主權與經濟的死角,「會以主權為優先」。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上《博恩夜夜秀》。(截自《博恩夜夜秀》)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上《博恩夜夜秀》。(截自《博恩夜夜秀》)

韓國瑜從選高雄市長時就自稱為「九二共識」堅定支持者,而國民黨人在替其政策辯護時,則會把「一中各表」推上前線。但極為明顯的,相較於馬時代進取型的論述,九二共識到了韓國瑜時代,成了防守型的消極論述,在這條「馬英九防線」面前不斷退縮,甚至有評論認為國民黨的表現根本就是「逢中不談」。

而五度參選的宋楚瑜更不用說了,他提出了兩岸交往「底線說」:堅持不放棄民主價值,同時強調自己沒跟大陸要過一分錢,兒子也只為了掃墓和看奧運去過大陸兩次。藉此自清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試圖淡化身上的紅標籤。

20191229-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參與公視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進行結論。(蔡親傑翻攝公視)
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參與公視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進行結論。(資料照,蔡親傑翻攝公視)

總的來看,2020年大選所有的候選人,或強或弱都表現出與四年前在兩岸論述上的轉變。不管是強硬的態度,或是自辯自清的立場,在某種程度上都迎合了瀰漫於社會的「亡國感」,收起過往的友好善意,要與中國大陸保持一定的距離。看起來彼此交鋒,其實更像是在趨同。

藍綠同失語  北京壓力進逼

如此的變化,一方面當然是西方世界「疑中」情緒擴散下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有分析認為,由於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敵對心態上升,因此使得「中國」成為各方候選人的票房毒藥。

這類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卻只描述了表象,忽略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無論是勝選的蔡英文,或是落敗的韓國瑜,他們的兩岸論述都停留在抵抗中國或者是迴避中國,而沒有提出台灣該怎麼面對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在於,兩岸長年的隔絕,台灣長時間依附在美國提供的戰略安全保障之下,很難走出傳統論述與冷戰思維。

因此,一旦身處其旁的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崛起之後帶來相應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擴張,台灣的世界觀若跟不上客觀變化的腳步,自然就會在論述上失語。除了更加抗拒大陸、更加靠向美國之外,在藍綠面前形成了共同的「中國難題」,雙方都停留在扭打階段,提不出有效的應對之道。

隨著中國崛起而來的中美博弈格局,不只對兩岸、東亞帶來變化,對於整個世界都造成了衝擊,大家都在摸索該如何面對新的秩序。事實上,台灣的政治人物不可能沒察覺到這項鉅變,只是為了眼前的選舉利益,明知繞不過去又難以啟齒。換個角度來看,藍綠各自的「亡國感」,反而證明了中國大陸帶來的壓力越來越逼近,並不會因為任何人上台就會煙消雲散。

藍綠「形攻實守」的兩岸論述,反映的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模糊化處理,或許有助於各自刺激選票。但只要兩岸攤牌的壓力擺在那裏,這個「中國難題」不只是藍綠政治人物要面對,台灣民眾也很難永遠閃躲下去。

《多維》
多維觀點051期。(多維提供)

*本文來源:《多維》月刊051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