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黑鷹意外暴露國軍兩種能量不足

2020-01-24 06:50

? 人氣

如果當時能這樣,整個地面搜救作業也許就能提早在上午九點,從更接近失事現場的地區展開,或許就能提早數個小時抵達失事現場,對重傷者施以緊急醫療,並擬定救援計畫,爭取更多拯救袍澤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國軍、尤其是空軍救護隊中,一直不乏應提升國軍戰鬥搜救能量的聲音,卻長期遭到忽略。○八年下半年,立法院審查空軍新購三架救護直升機預算時,到立法院說明的國防部與空軍人員,就曾表示希望藉由新直升機的採購,逐步提升國軍戰鬥搜救的能量。但十一年過去了,此一缺失似乎並無多大改善。

此外,從媒體播放的現場搜救畫面中,可發現當地面部隊抵達後,主要還是由消防署人員對傷患進行醫療處置,國軍特戰官兵則擔任輔助工作。這似乎也反映出另一個問題:因為缺乏實戰經驗,加上台灣幅員狹小、醫療院所密度高的特性,使國軍在戰術戰傷救護方面也未獲應有的重視。這可能使國軍在戰時,因為無法迅速獲得非軍方醫療資源的協助,導致負傷官兵處於高風險中。

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之所以重視部隊戰術戰傷救護能量,主要原因就是在現代戰爭中,許多負傷官兵是在抵達治療機構前身亡。研究指出,有二八%的致死傷兵,在適宜的照顧環境下是可以生存的。美軍在伊拉克「持久自由行動」的數據顯示,死亡率由越戰的一五%下降到七.六%至九.四%;作戰官兵因肢體受傷,死亡人數由原本的九%下降到二%至三%。顯示戰術戰傷救護的訓練,可有效減少戰場上死亡人數,進而使軍隊得到良好的支撐和幫助。

「戰術戰傷救護」訓練時數不足

近年來國軍戰術戰傷救護能量沒有明顯的改善。例如國軍雖已開辦「戰術戰傷救護訓練班」多年,卻仍無法發展出相關準則;在訓練時數方面,國軍僅有不到四十五小時,但美軍則高達六四○小時,新加坡也有五六○小時;部隊的救護裝備多為越戰時美軍的標準,不僅落伍過時,加上體積大和笨重,使用上極不方便。

承平時期,國軍軍令最高幕僚長遇難的情況下,國軍的緊急搜救能量尚且都暴露出這些問題,又如何能應付戰時的高強度狀態。

*本文原刊《新新聞》1716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