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國民黨不是老化,而是食古不化

2020-01-23 07:20

? 人氣

總統選舉大敗,國民黨青年支持者前往中常會外抗議。(盧逸峰攝)

總統選舉大敗,國民黨青年支持者前往中常會外抗議。(盧逸峰攝)

中國國民黨在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中,以懸殊總統票數與立法院席位,雙雙敗給民主進步黨。事與願違,國民黨内部出現一個甚囂塵上的改革呼聲:舞台上黨國大老看起來面目可憎,演起戱,荒腔走板,又歹戱拖棚,他們最好洗盡鉛華,不再抛頭露臉,讓年輕世代粉墨登場,一展身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説穿了,國民黨已經老化,後浪推前浪,大老不妨急流勇退,避免没頂。不然,一旦海嘯來襲(2020大選相去不遠),摧枯拉朽,連帶陪葬的,難免是來不及站穩脚步的大小跟班,包括目前磨刀霍霍的青壯年黨員。

支持國民黨的學者、記者和專家也不乏如此論調,説得擲地有聲,全把矛頭指向黨國大老,特别是經常出現在台面上的大咖。這些人大都垂垂老矣,卻在國民黨論資排輩的宫廷文化裏,佔據前台(演出)或後台(導演)的要位,往往透過話語或行動,指揮若定(如不甘寂寞的前總統馬英九)。

總統大選輸得難看,國民黨候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自然必須概括承受任何後果。敗兵之將首當其衝,追究起來,恐怕罄竹難書。大水沖倒龍王廟,如果韓國瑜到現在還不知所以然,遲早被罷免,徒留一個政治鬧劇,貽笑千古。反正,民粹敵不過民主,韓粉再多,大風過處,各自飄。

吃燒餅,很難不掉芝麻,更何况一場慘烈的選舉交戰。國民黨一夕之間潰不成軍,主席吳敦義成為衆矢之的,被迫下台,不過是兩軍對陣的附帶損害。吳敦義剛愎自用,無視黨内外千夫所指,雖然不至於如韓國瑜所説的粉身碎骨,留下歷史駡名,終究是晚節不保,咎由自取。

20200115-國民黨主席吳敦義15日出席中常會,會後短暫現身。(盧逸峰攝)
總統敗選,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成為眾矢之的。(盧逸峰攝)

在台灣政治歷史中,政壇上的人物,尤其是有頭有臉的,從地方到中央,由政黨到政府,都多少佔有一席之地,即使只是三言兩語。他們説過或做過的事,斑斑可考,難以耍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民黨大老在選舉期間的言行舉止,備受質疑,畢竟是冤有頭債有主。

國民黨總統選舉失利,要歸罪黨政要角的概念與操作不難(如馬英九的「九二共識」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綁架),要檢討政治結構的弊病大概不易。一個百年老店的缺失不會只是硬體(根基腐化),或當家的人兩鬢飛霜(廉頗老矣),更有軟體上的窒礙難行(價值與組織跟時代脱節)。

其實,國民黨面對的難題不在老化,而是食古不化。兩者都跟時間有關,前者是日薄西山,邁向一個終結;後者是思維僵硬,停格在過去。

老化,對個人來説,就是年紀大了,行事顢頇。以老化責問60歳以上的國民黨大老,或其他政黨的要員,位居要津所為何事,咄咄逼人,與其説是年齡歧視,不如説是一種避重就輕的鴕鳥心態。

理由很簡單,國民黨台面上的大老不多,讓人如雷貫耳的,頂多是31位大老。他們於2019年9月12日在三大報聯名刊登廣告,以道德訴求,力勸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韓國瑜合作。這些大老的年紀加起來應在2000歳上下,哪一個不曾年輕過,走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年代?

從還活躍在舞台上的連戰、馬英九與吳敦義,到已經淡出舞台的吳伯雄、邱創煥、許水德和胡自强等,除了「外省」第二代(他們全是黨國有意栽培的接班團隊,包括當年的宋楚瑜),「本省」籍的無一不是蔣經國刻意提拔的「吹台青」,用意在注入年輕世代的想法,企圖打造國民黨的本土化。

20200109-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9日出席「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凱道勝利晚會」。(簡必丞攝)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力挺韓國瑜,還是功敗垂成。(簡必丞攝)

不管是年輕或本土,或兩者兼具,國民黨的後起之秀並未改變黨國根深蒂固的思維和積習,更談不上要帶領國家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幾十年下來,他們改變不了國民黨的氣質,反而深陷在柏楊説的大醬缸裏,把自己染得一身威權印記。媳婦熬成婆,如法炮製,國民黨的宫廷結構與封建文化遂代代相傳,惡性循環。

造成國民黨今天困局的原因,不是老化,而是抱殘守缺的後果。英國哲學家懐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916年説過的一句話稍做修改,或許可以作為國民黨的寫照:躊躇於過去者不知所措(A science which hesitates to forget its founders is lost.)

國民黨以革命黨起家,推翻大清帝國,曾經統治中國38年,自認是國家正統,它的法統於1949年被中國共産黨攔腰斬斷。中國國民黨被迫退據台灣,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移植政黨,以黨國不分的高壓架勢,主宰台灣社會幾乎50年,幾個世代的台灣人都在「中華民國萬歳」的口號下生長。韓國瑜高亢的大叫三聲「中華民國萬歳」,聽起來相當刺耳,不知今夕何夕。

橘越淮變枳,不外是水土不服。被共産黨趕出中國後,國民黨無奈的跨過黑水溝,歷盡多年的「黨外」抗争,卻從不反躬自省,甚至思考如何脱胎換骨,從而在台灣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吹台青」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反而堅持改變台灣的主體性與2300萬人當家做主的信念,本末倒置。

過去幾十年,國民黨念兹在兹的,除了神州大地外,何曾把彈丸台灣掛在心上,更别提要捧在手中,只差没把台灣拱手獻給中國。國共兩黨之間所謂的「九二共識」頂多是變相的土地交易,國民黨遥奉中國為正朔,並以台灣做抵押,換取共産黨默許的政經利益,短暫維持台海内外的和平假象,相安無事。

台北市議員張斯綱、戴錫欽、李明賢、李柏毅拜訪前總統馬英九,請教「92共識」的真正內涵。(取自張斯綱臉書)
台北市議員張斯綱、戴錫欽、李明賢、李柏毅拜訪前總統馬英九,請教「92共識」的真正內涵。(取自張斯綱臉書)

在整個過程中,2300萬台灣人的自由民主,比起14億中國人的民族口水,不過是滄海一粟,無關痛癢。

這期間,即使台灣改朝換代,一個根本難題是,年輕世代為什麽會加入中國國民黨,舉止有時狂熱到極點(如鋼鐡韓粉四處出征),又在所不惜,有如飛蛾撲火?

在1987年解除戒嚴前,國民黨一黨獨大,從各級學校(尤其是高中和大學)到公家機關,再到軍隊,黨無所不在,如影隨行。年輕人入黨(國民黨不免是贅詞),往往是唸大學或當兵時,很多人大概身不由己,隨波逐流,否則一旦被貼上「黨外」的標籤,永世難以翻身。

在解除戒嚴後,年輕人為什麽還願意投入或支持國民黨?不論主動或被動,這種現象支撑了國民黨的基本盤。一方面,他們的父母親是忠貞的黨員,唯黨是從,没有其它替代選擇;另一方面,他們也許不是黨員,但是受到國民黨的庇蔭(如軍公教人員與眷屬),吃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由於認證偏差,他們無法跳脱既得利益的誘惑。畢竟,樹倒猢猻散,對他們没有什麽好處。

就算國民黨去除「中國」兩字,而且滿黨盡是青年童子軍,如果他們切割不掉與中國相連的臍帶,忘不掉北京天朝所在,國民黨被趕出台灣,不過是時間而已,只是去此一步,即無死所。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