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選文:水手日漸去土,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土瓜灣道

2020-01-26 05:50

? 人氣

由貴州街到另一條橫街,這一段路只有一列連成一體的十幢十五層高的西式樓房,每層各有六或八個單位。有電梯,浴室有浴缸。令人驚訝的是一廳兩房的設計特別,兩房是打通的。若要分隔,不用砌牆,做個大衣櫃不就行了嗎,兩室共用,門扇獨立,一九七八年落成,參觀者無不羨慕。地皮本是偉倫紗廠物業,後來與恆生銀行、大昌建築合資,建成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偉倫紗廠的「偉倫」,英文是Wyler,所以偉恆昌新邨的英文名字是「Wyle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偉恆昌(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CC BY-SA 4.0)
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圖為偉恆昌。(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CC BY-SA 4.0)

這三家村共佔三條街,即美景街、美光街、偉景街。偉景閣是填海而成的浮城。各大廈底層,除了小商店、涼茶店,還有茶樓,兩家超市隔街對峙,兩間銀行吸納客戶,還有一間郵局,開在恆景閣樓下一條暢通兩街的隧道之中。這一帶,本來清潔寧靜,交通和購物,也算方便,街道種植樹木,當年,一個單位只售十六萬。由於隣近啟德機場,吸引許多空姐租用。

但好景不常,兩間銀行都搬走了,徇眾多次要求,只在翔龍灣商場中各擺了一臺櫃員機。常常喝茶的酒樓,不再接待本地茶客,變了旅行團的飯堂。忽然之間,新村之內出現了三間巧克力店,附近至少還有三、四間,藥鋪、鐘錶店,標明政府註冊、免稅。看來都是集團的連鎖經營。而原有的,小本的,為土人服務的,消失了。每天充滿人潮,逛店的逛店,抽煙的抽煙,小童隨地小便。大人大聲喊叫,留下一地垃圾。海邊的小店,生意差,整個底層變了護老院。牆邊蹲著男女青蛙似的遊客。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這裡已經是土瓜灣道的第七條街,名新碼頭街。的確,在這裡一站,就可以感受到碼頭勁吹的海風,可以看見前往北角的渡海輪。船隻往北角,北角來的,卻分別往九龍城和黃埔花園,別上錯。怎麼稱為九龍城碼頭,而不是土瓜灣碼頭呢?土人都明白,香港分為十八區,土瓜灣只是九龍城大區內的一個小區,其他區員還包括紅磡、何文田、九龍塘。怎麼還包括無論空間和心理都很遙遠的九龍塘?可見分得並不精確。也許人口不足以獨立成區吧,所以連選舉獨立的區議員也算不上,要歸入海心區。九龍城和紅磡區內有警署,土瓜灣就沒有。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然後運去九龍城寨。九龍城寨本來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三不管,神秘的面紗除去,成為寨城公園了。

偉恆昌新邨(取自維基百科,由 Mk2010, CC BY-SA 4.0)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取自維基百科,由 Mk2010, CC BY-SA 4.0)

碼頭如今寫著「新渡輪」,在海底隧道建成之前,也曾風光了好一陣子,因為它不單載人,還載汽車,架車的人在船上泊了車,走下來,歇息一回,吃個簡單的早餐,公仔麵、咖啡,看看報,鬆弛二三十分鐘的神經。汽車碼頭還留下架空的車道,天橋下是小小的收費停車場。不載車以後,平日坐船過海的人已不多了,每小時兩班,晚上七時停航。水手都日漸老去,這變成式微的行業。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

20200117-《我香港,我街道》書封。(木馬文化)
《我香港,我街道》書封。(木馬文化)

國際書展講座資訊:

2/8 (六) 1300-1400 《我香港我街道》@紅沙龍

講題:《我香港我街道》新書分享會

講者:鄧小樺

與談:廖偉棠

*作者為香港知名作家。本文選自「香港文學館」主辦「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後,匯整集結的《我香港,我街道》(木馬出版),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