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歡宴到異化牢籠:《在一起孤獨》選摘(4)

2017-02-13 05:40

? 人氣

MobileBench以客觀可靠的標準性能評測指標提供最完整的分析,能根據評測結果,選擇最符合個人使用需求的行動裝置。(圖/geralt@pixabay)
人們不是對科技上癮,而是對科技造就我們的那種永恆連繫、絕不無聊單調的需求與心態上癮。(資料照,圖/geralt@pixabay)

特克老了、變得保守、懷舊,甚至成了盧德派嗎?當她重返梭羅的《湖濱散記》的理想尋求解決出路的時候,我們不禁會這麼困惑。然而曾經到過科技許諾之地,即便終於幻滅離開,她也絕非那些始終對科技戒懼懷疑的保守派同路人。她的某些信念始終是不變的:青少年需要學習發現自己、需要思考價值觀與認同問題、需要學會同理他人、管理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只不過,在《虛擬化身》裡,她看見連網世界提供了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曾存在過的身分試驗場與「青少年暫停期」讓他們嘗試摸索;而如今,她看到的是:這一切自我探索都需要時間,但是永遠連線的通訊科技讓我們不再有時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她擔憂科技占據我們太多時間時,特克並非只看見「此人在該科技上一天花了多少時間」的傳統成癮論者;特克眼中,人們不是對科技上癮,而是對科技造就我們的那種永恆連繫、絕不無聊單調的需求與心態上癮。特克也不同意用癮的概念來描繪當代人與科技的關係:因為談癮,我們就只剩一條路可走—戒斷。而我們不可能戒斷網路;我們唯一的出路是找到一條與誘人科技共處、讓它符合我們需要的道路,如此科技與人性才有並存的未來。

特克描繪了一個機器與人越來越靠近,人與人卻越來越遠的世界,而我們正站在墜落入這個未來的邊緣。我從研究當代電玩文化的角度來看,在機器與人相互靠近的過程裡,機器不僅越來越像人,人也越來越像機器。電玩玩家們積極追求極限手速、訓練自己提高滑鼠和鍵盤動作的每分鐘操作數(APM, actions per minute),以盡量縮短人腦思考流程,讓自己奮力整合進機器的思考迴圈裡,成為機器的一部分。在這個積極主動的追求過程中,與其說電腦與鍵盤滑鼠是玩家身體的延伸,不如說玩家的血肉之軀成為電腦程式的行動載具更為接近。我們都(已經)是賽柏格。

這本書其實是由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的:人與智慧機器/社交機器人的關係變化,以及連網科技帶來的社會關係變化。人們看待智慧機器的關係哲學,從80年代的浪漫主義哲學轉變為實用主義,我們不再追問人機之間的那條界線何在,只關心「誰能用最有效而便宜的方式工作?」我們對人的期望越來越低,對科技的要求則越來越高。機器從不完美的、聊勝於無的替代品,正轉變為可以量身訂做的完美伴侶和照顧者。照顧與關懷,曾經是愛的情緒勞動,如今被委託給機器人,而科技也不負所望地讓我們感覺良好(機器情人不會因為政治立場和我們吵架、不會對你的要求說NO;它趕走寂寞又沒有風險)。然而我們的感覺只是假象:它許諾了關懷、友誼和愛,卻只提供了越來越逼真的表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