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難道是「九二共識」讓國民黨「懷璧其罪」?

2020-01-21 07:10

? 人氣

國民黨青年支持者在中常會外抗議。(盧逸峰攝)

國民黨青年支持者在中常會外抗議。(盧逸峰攝)

國民黨在這次「二合一」敗選後,黨內充斥一片檢討改革之聲。「知耻近乎勇」,檢討是應該的,改革也是必須的。檢討和改革要抓住重點,搞對方向,否則事倍功半,又變成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吳敦義主席在敗選後成為眾矢之的,國民黨2016年失去政權時,他一肩挑起「巧婦難為」之責,但成敗論英雄,今天誰會想起他那段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日子。「進廚房就不能怕熱」,我想吳敦義對他落至如此不堪下場,應是早已心知肚明,何況他確實有許多值得反躬自省的地方。

事在人為,「人」是造成國民黨敗選的主要因素。儒家思想講「和合」二字,國民黨候選人提名過程就缺乏和諧與合作。國民黨要改革,應從用人方面做起。鄧小平實行改革,曾提出「幹部四化」的口號,即「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他把改革視為革命,所以「革命化」意指主張改革者。「年輕化」最重要,國民黨在這次選舉沒有得到年輕人的支持,因為沒有做好世代交替的工作。

國民黨認為,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無法因應當下變局,這是事實;但把論述不足歸咎於九二共識,恐怕有待商榷。九二共識因一場選舉竟讓國民黨有人感到「懷璧其罪」,實在令人費解。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已說到讓人生厭。有些人不是聽不懂,而是不想聽懂,結果必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115-國民黨主席吳敦義15日出席中常會,會後短暫現身。(盧逸峰攝)
國民黨敗選,黨主席吳敦義倉皇辭廟。(盧逸峰攝)

時下流行「懶人包」,以下就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論述幾個和九二共識相關的問題:

(一)九二共識是如何形成的?

是來自1992年香港會談的「事實」。會談的目的是為了處理當時民間互動所衍生的涉及公權力的問題,如文書驗證等。兩岸當時都堅持「一中」,甚至都主張統一,因此「一中」不是問題,但對其內涵卻有不同的詮釋。所以會談的精神是擱置主權爭議,按照辜振甫先生的說法,即大家在「心照不宣的理解」下,讓兩岸交流能持續下去。有人形容是一種「創造性的模糊」。因此九二會談是事務性協商,它不是政治談判。

(二)有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名詞?

答案是有,而且紅藍綠三方都有人提過。2000年4月28日,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在出席淡江大學陸研所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上,首次以官方身分提出九二共識一詞。但在此之前,羅致政教授就以學者身分,於同年4月2日在《中國時報》撰文使用這個名詞。他認為按中共版本,九二會談雙方只有「堅持一個中國」的共識,根本沒有「容許各自表述」的共識。羅致政說的沒錯,沒有容許各自表述,但也沒有否認對方的表述;大陸學者徐博東說,他於2000年4月初,同樣在接受淡大張五岳教授邀請訪問陸研所時,表示陳水扁若在就職演說中能提出「願意按照《國統綱領》的精神和在兩會九二年共識的基礎上,與大陸恢復協商談判」,依他的判斷,「大陸雖不滿意,但可勉強接受。」徐博東隨後補充,他的看法或許和蘇起「不謀而合」。

2008年3月26日,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在和美國總統小布希進行熱線通話時,也提到這個名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