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延丁專欄:夜來風雨聲 故事知多少

2017-02-12 06:30

? 人氣

最後出場的,還是人,住在這裡的人,不肯賣地賣房的人——「我們不要賣地的錢、也不要換新房,只想留住這個地方。」四年的族譜編篡與兩年的搶救古厝經歷,張洧齊看到家族正在凝聚,用這一代人的方式修復家族記憶,包括由第十代張富宇領導發起「北門張家古厝管理委員會」搶救古厝保存、九代張勝華發起「台東縣張廖簡宗親會」、第十代張榮志發起「屏東縣張氏宗親會」、第九代張佐榮、張炳隆、張正林、第八代張鳳恩發起「台灣恆春張家歷史教育協會」,個個出錢出力,不求回報,他們對家族的付出比起洧齊又多出好幾倍,拋磚引玉的恆春許多姓氏也瀰漫濃濃尋根認祖情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頂得住。」

被評定為古跡的只是五間建於清代的古厝正房,但是,「幾個不同年代增建的東西本身就是臺灣建築演進的歷史,是當時政治經濟人文各種因素彙集的結果,是不是古跡呢?」張洧齊的問題環環相扣:「甚至,竹塹所代表的文化景觀是不是有保存的價值呢?換一個角度思考:抹平了所有歷史紋路,剩下的古厝還是古蹟嗎?不僅如此,幾百年來,在這片地方,竹塹之內已經形成恆春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值不值得保存呢?」

領我到恒春龜山遠眺恒春不同族群的聚落時,他引我看哪裡是祖先最早登陸的港口,哪裡是第一代人放牧的虎頭山,哪裡的是張氏家族站穩腳跟之後河洛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的勢力劃分範圍:「這不僅是我們張家歷史,也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呀。」

洧齊再引我看張家古厝夜夜風中送來“雨聲”的竹塹,提醒我注意兩叢不同的竹子的細節:「日本時代我們這一片竹塹能夠保留下來,已是僅留其形未留其實,竹子還有,也叫竹塹,但幾乎起不到竹塹的作用了。祖先種下的是刺竹,不僅長得更粗更密,更多橫生枝條盤根錯節,這種臺灣原生竹種品質堅硬,幾乎砍不動,枝節橫生而且多刺,根本不可能鑽進人。保留下來的北門竹塹被換成了桂竹,桂竹光滑,更細更矮更直,而且是可以砍斷的。」

「實在不甘心眼睜睜看著那麼多活著的歷史與文化在我面被抹平。」洧齊說我們坐著聊天的客廳不久前差一點兒就被拆除,因為這不在古跡範圍之內是他的祖父民國新建的,「如果不是張富宇叔叔拼命擋下土地開發,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了。」

從張家古厝看工地  原本的農田、田埂、溝渠等農業社會的歷史紋路全部都被抹平。(寇延丁提供)
從張家古厝看工地 原本的農田、田埂、溝渠等農業社會的歷史紋路全部都被抹平。(寇延丁提供)

「張家竹塹本來有三五層,後來慢慢變成了只餘這最後一層。除了日本時代的桂竹,屋後半圈還保留了祖先手植刺竹。這些竹塹本身,也是一段生長著的歷史。」張洧齊帶我去看自家房後不久前剛剛被開發商用鐵籬圍起來含部分竹塹在內的區域,已經平整了土地規劃了道路,年初五就已經有頭戴安全帽的人在工地忙碌:「一百多年存留至今一直活到今天的這道竹塹、這段歷史,經歷了原住民襲擊不倒、日本時代強制拆除不倒,也許就會倒在這幾天、倒在我們一力抗爭的張氏子孫眼前。過完年他們就會再次開工,明天的事情到底怎麼樣?我自己也不知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