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延丁專欄:夜來風雨聲 故事知多少

2017-02-12 06:30

? 人氣

說到改變,日本人統治推行的標準化具體到衣食住行的细節,處處可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斗子砌內牆裝填物。(寇延丁提供)
斗子砌內牆裝填物。(寇延丁提供)
斗子砌外觀。(寇延丁提供)
斗子砌外觀。(寇延丁提供)

恒春古厝的斗子牆分為兩層,裡層是楓港石和石灰红土,外面再貼一層尺二红磚作裝飾,而且,還有兩道牆,在常規房檐最外面的地方也築一道牆,即能支頂房檐滿足日常生活對房檐的需求,防風防雨,還有助於抵禦酷熱,牆與牆之間那條狭窄的走道,叫巷路。

恆春古厝中門。(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中門。(寇延丁提供)

因為有了巷路,恒春古厝也就有了兩道中門,通常外寬內窄,外面的一層風吹日曬,修砌門檻的紅磚風化毀損,要換新的。原本建房的材料都是從福建運來的,修房子需要的木頭可以用自己家的樹,但磚怎麼辦?日本人來了,不喜歡你跟中國太親近,於是中國手工磚買不到了,取而代之是日本機械做出來更大更厚的標準磚。

恆春古厝石頭凸仔耳。(寇延丁提供)
恆春古厝石頭凸仔耳。(寇延丁提供)
鐵製凸仔耳。
鐵製凸仔耳。

「恒春厝」建屋首要防風,門窗都會掛一道特製的防風板,要用凸仔耳固定。始建時用的是石料或者磚制的,這是每天都要用到的易損件,毀損再修時,已經是日本時代的鐵制凸仔耳。第三個關鍵字是“趙公元帥”。當然說的不是財神本人,而是——錢。說到這個問題,洧齊指著門口位置。讓我從不同時代的修繕方式看見一個三百年家族貧富興衰的歷史脈絡。

俗話說:「家大業大」,常人羨慕的大戶人家也背負著經濟壓力,特別是改朝換代的時刻。張家古厝紅通通的斗子牆下擺飾面清朝時期剪黏華麗的貼花,樣式氣派富貴,到了日本時代掉落了,沒落的家族選擇用水泥覆蓋,僅在中門兩側進出顯眼處,使用貝殼洗石子彰顯光澤和特別的手感,但這樣還是花錢多又費時間,另外幾處就只用水泥與砂子修補。

世代更迭人丁增加張家古厝幾經擴建加蓋,日據時期洧齊的曾高祖那代人在正房兩側分別加蓋了兩間,格式仍依古例,但房頂的福建紅瓦卻變成了日本的黑瓦。到了民國,祖父那代人又在右側加蓋兩間草頂屋。加蓋的房子越來越低、越來越來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客家規矩,新蓋的房子不能高出正房,二則也是因為,家道中落不似上祖那麼有錢了,總是捉襟見肘。

第四個關鍵字是「張家人」——住在這房子裡的張家人。眼下住在這裡的張洧齊其實不是在這裡長大的,早在他的父親那代人,很小就出外謀生,遠離竹塹、遠離古城、遠離了土地。

泛黃的恆春古厝族人合照。(寇延丁提供)
泛黃的恆春古厝族人合照。(寇延丁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