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憂患九卦」修德其始,低調權變化解患難

2020-01-19 05:50

? 人氣

《易經·繫辭傳》中的「三陳九卦」,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要儘量謙和忍讓,為對方著想,終能度過憂患,迎來勝利。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易經·繫辭傳》中的「三陳九卦」,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要儘量謙和忍讓,為對方著想,終能度過憂患,迎來勝利。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易經·繫辭傳》中著名的「三陳九卦」,是依卦序選出由履至巽的九個卦,以德行釋之。因由開頭談到作《易》的憂患意識,故又稱「憂患九卦」,似乎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以只選這九卦,其間有何關聯?分三次陳述又是什麼意思?誰提出來的呢?跟孔子有沒有關係?這些問題深究下去,極有意趣。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複,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中古」意指何時,亦難確斷,是不是強烈暗示殷周之際也有問題。周文王顯然不是作《易》者,《周易》前有《連山》《歸藏》之說,應非虛構。

文王的羑裡憂患,刺激了周代商而有天下,使《易》一躍而為定國安邦的顯學,稱為「《易》之興」不為過,但並不表示作《易》者也有憂患。「其有憂患乎?」這個問題,以揣測語氣提出,以此帶出後文,甚至加上「是故」二字,強調因果關聯,實在耐人尋味。

是衍文?是正文?是本即如此,還是反映了學派的主張?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說法,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實有重大差距,「大同」社會和「小康世」的主張,無法折中妥協,於是尊孔或尊文王,就成了數千年儒家的學派之爭。

20200117-(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有著重大差距,尊孔或尊文王,也成了數千年來儒家的學派之爭。(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繫辭傳》成書,最晚可至秦漢,非出一人之手,反映重大爭議實無足怪。借著詮釋經典而闡揚自身理念,從古就是如此。孔子作《春秋》,不也表白「其義則丘竊取之」 嗎?周文王的羑裡憂患,確能予人相當啟發,今本《易經》的坎、明夷二卦,尚可窺其意蘊,但不宜過分誇大。宇宙奧秘無窮,人生智慧亦可不斷生新。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公羊春秋》論文王,主張「法其生, 不法其死。」這才是與時俱進的大氣魄、真精神。

作《易》者不起于文王,那起於何時、何人呢?伏羲只是畫卦,並沒說他作《易》。《易傳》稱作《易》者為聖人,誰是聖人?八八六十四卦這套學問系統,又是自何時起稱《易》呢?以流傳至今的先秦經典來看,《老子》夠古了,五千言未及《易》;《論語》稱《易》僅寥寥數則;《孟子》完全沒提;《荀子》則有幾處見之,但《詩》《書》《禮》《樂》《春秋》並論時,卻不提《易》。

無論如何,由畫卦、《易》之作、《易》之興,到孔子集大成,以及《繫辭傳》之作,肯定是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作傳的人習《易》,起憂患之感,也算正常。

孟子稱「生於憂患」,《繫辭傳》雲「生生之謂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丁逢亂世,往往恰是深入學習的殊勝機緣。《大易》與《春秋》 相表裡,而撥亂反正、據亂以致太平,即《春秋》主旨。

20200117-(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生逢亂世,往往恰是深入學習的絕佳時機。(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憂患九卦依卦序選出,其間似有規律性:履、謙二卦相錯,恒、益、二卦相錯,損、益二卦相綜,困、井二卦相綜。上經三卦,下經六卦。履之後五卦為「謙」,再後九卦為複卦 ,「恒」之後九卦為「損」,「益」之後五卦為「困」,「井」之後九卦為巽卦,這是隨機巧合或別有心裁?以組合的三畫卦論,獨欠「離中虛」,憂患難見光明,人群網路須重新修補。「巽下斷」最多,深入潛修,低調權變,才能化解患難?

九卦全以「德」稱之,符合《易傳》尚德的整體思維。乾、坤為《易》之門,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兩卦言德者極多:「德施普」、「天德不可為首」、 「君子行此四德」、「龍德而隱」、「龍德而正中」、「德博而化」、「君德」、「進 德修業」、「位乎天德」、「君子以成德為行」、「與天地合其德」、「德合無疆」、「厚德載物」、「至靜而德方」、「敬義立而德不孤」。

其他各卦言德,多見於 《大象傳》:蒙「果行育德」、小畜「懿文德」、否「儉德辟難」、豫「作樂崇德」、蠱「振民育德」、大畜「以畜其德」、坎 「常德行」、晉「自昭明德」、蹇「反身修德」、夬「居德則忌」、 升「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漸「居賢德善俗」、節「制數度, 議德行」。

至於經文本身言及德者,有五處:訟卦「六三」「食舊德」、 小畜卦「上九」「尚德載」,以及恒卦「九三」「不恒其德」、「六五」「恒其德」和益卦「九五」「有孚惠我德」。《繫辭傳》各章稱「德」者更多,盛德、至德、崇德、賢人之德、蓍之德、卦之德、神明之德,幾乎成了德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說卦傳》首章總結得好:「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20200117-(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繫辭傳》各章稱「德」者多,幾乎成了德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履」為「德之基」,憂患九卦之首,一切修德從實踐開始,實踐是檢驗真理最好的標準。人生在各個階段腳踏實地奮鬥,久而久之,就有了可觀的履歷。

「謙」為「德之柄」,柄指入手處,執持以應萬變。謙讓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謙受益,天地人鬼神都福佑。

「複」為「德之本」,木下為本,即生命根底之意。「複其見天地之心」, 一元複始,萬象更新。

「恒」為「德之固」。堅守原則,「立不易方」為固。真理常道本存於天地之間,不假外求為固。

「損」為「德之修」。「懲忿窒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身心不斷調整,修行至極境,轉而獲益。

「益」為「德之裕」。為學日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資源充裕,心量開闊寬裕,行事順暢,一切綽綽有餘裕。

「困」為「德之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世無艱難,何來人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困乎上者必反下」,既有資源耗盡,才會深入開發新資源。

「井」為「德之地」。淵泉時出,紓困濟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太上有立德」(《左傳》)的寶地。

「巽」為「德之制」。靈動深入,潛移默化,因時因地制宜,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取得發號施令的地位,列為九德之終,大有深意在。由九德定位的用字修辭,不難看出其依序發展的脈絡:在亂世中,首先要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基地,腳踏實地奮鬥,打好事業的基礎。

對外關係儘量謙和忍讓,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避免無謂紛爭。勻出心力培元固本,探討真理,作長期剝極而複、改造現狀的準備。大本立定,面對不斷變遷的形勢,仍得斟酌損益,在策略上作機敏適時的調整,以開拓生存發展的空間。

即使如此兢兢業業,人生還有可能階段性受困,一旦遭遇瓶頸,得再深入研發轉型。積此耗時經年的努力,終於化解憂患橫逆,取得最後的勝利。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原刊劉君祖經典講堂,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