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文觀點:認知轉化中的文化場館

2017-02-06 07:00

? 人氣

這座劇院的興建,受限於經費的籌措,先以厚實的巴洛克再移轉到高雅的法式風格,劇院於1762年毀於大火後,四年後再度整建開館,至於舞台上的燈光則依演出需求,調整金屬燈具上的燭光以便靠近或偏離舞台.這座劇場歷經數個世紀的更迭,見證並保留完整的發展過程,如今除了具備正常演出與博物館的展示功能外,還是訓練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家,舞者,歌劇演唱的基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The Drottningholm Palace Theatre   (From Wikipedia)
The Drottningholm Palace Theatre (From Wikipedia)

工業革命帶來劇場的演變

十六到十八世紀的劇場,在經營與管理方面還是較為單純,即便像是操控需求複雜的卓寧霍姆宮劇院,都還是以手工操作為主.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改良蒸汽機發展後,科技革命將生產轉向新的製造過程,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盛行,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個體手工工場,用焦炭代替木炭降低鋼鐵成本.鑄鐵吹塑氣缸首先在1760年使用.鋼鐵業的進步,為技術革新生產的各種新機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劇場設備跟著大幅提升。

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爵士(Humphry Davy)在1801年將鉑絲通電發光,發明第一個碳弧燈。經過科學家持續的努力後,愛迪生在1880年申請到電燈發明的專利,因而在商業上成功的流行起來。

近代劇場在燈光設備突飛猛進,不但可以將迴路(circuit)連結到調光器(Dimmer)的使用,燈光的色彩與亮度,上場時間的設定,群組設定等,都可輕易操縱在燈光控制台( lighting control console),更新式的智慧型設備,則可以隨意移動位置,自動變化焦距,色彩,更換遮光片(gobo patterns),噴霧特效等,此外還可連結其他硬體的介面,例如跟聲控台,投影幕,媒體資源分享,自動控制馬達等等的同步成效。

劇場隨著時代的演變,設備的建設與更新需要大量資金挹注,後台需要各類具備專長的技術人員進行維管,前台需要服務人力的支援,節目製作與規畫需要專責人員,劇場更負有公共安全的責任,劇場早已不再是開門就可營業的行業,劇場無法廉價,劇場也無法獨立存活。

現代劇場國內外案例

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全名為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位於美國紐約市佔地 61,000 m² 的綜合藝術表演中心,建於1960年,當年耗資1億6千8百萬美元,是美國境內第一個將主要的文藝機構集中於一地的表演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藝術會場,同時可以容納18,000位觀眾.除了主建築外,林肯中心的設施也不斷地向外擴充.從2006年8月起至2009年,為建造新的人行步道以改善園區內的親和力與美感林肯中心發起第65大街重新發展計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