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熊觀點:從誘因契約理論看台灣公部門退休金改革的十一大盲點

2017-02-02 07:00

? 人氣

再看看馬政府時代的兆豐金案,顯示政府金融機構監管者退休後,再轉任銀行的要職,肆無忌憚。而允許樂陞案與頂新集團在台灣股市籌資,等於幫助奸商坑殺台灣眾多的散戶股民。這些股市弊案,形同官商勾結,讓股市投資大眾對政府金融監督機構完全喪失信心,台灣股市資金媒介的功能,已然殘缺。馬英九時代的官員犯錯,到了蔡英文時代卻還「逍遙法外」,甚至獲得重用。官紀渙散,莫此為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後再檢視公部門軍職人員的紀律。領導台灣軍隊抵抗中共獨裁政權的將軍們,領台灣的優厚退休金,本應飲水思源,效忠台灣所有的國民。為數不少的將軍卻跑到中共朝廷前,替中共統一戰線搖旗吶喊。任何國家,包括中共,都會嚴懲這種形同叛國的將軍。馬英九政府對這些將軍所作所為,毫無行動;蔡英文政府也蕭規曹隨。台灣不亡於這兩位總統也難。

筆者在公部門的服務經驗發現,面對是非判斷,正直的人少之又少,勇於效忠派系與不願得罪人者居多。當公部門的組織文化墮落如此,期望公部門的效率怎能不落空呢?蔡英文總統以改革者自居,她知道什麼樣的政府改革任務是沒有成本、價值又高的改革嗎?

20170122-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林萬億22日於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全國大會後召開記者會說明。(顏麟宇攝)
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林萬億22日於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全國大會後召開記者會說明。(顏麟宇攝)

盲點十一:無所有權的大老闆

大家想想以下的例子:一位掌握公司最高決策權的老闆卻連一張該公司的股票所有權都沒有。在關鍵時刻,他會選擇什麼樣的決策?大公無私還是大私無公?追求台灣的長遠利益還是急功近利?經濟代理理論就指出後者可能性更高。政治組織的最高決策者總統,其實就類似一位無所有權的大老闆。我們只能期望台灣的民主政治制衡制度,國會議員直接立即監督功能仍然存在。可是,當馬蔡兩位多數黨總統兼任黨魁,以黨領政,國會監督總統的機制已經消失;當前只剩下媒體的多元化聲音,能夠提供選民在下一輪選舉所需的資訊,並且產生刺激選民思考的效果,再透過選民睿智的投票,以降低這種典型的公部門「代理人問題」的嚴重性。

結論:軍公教退休金的改革目的在提升政府運作效率

「付出多少,就領多少。」這一句話的關鍵在於:什麼叫做「付出」?如果依照保險年金的概念,「付出」就是工作期間繳多少保費,退休後就領取多少年金,基本上這是一種私人儲蓄的保險概念,和政府經營效率改革完全無關,卻成為歷屆政府對公部門退休金改革的基礎觀念。但是,如果「付出」的意義是指軍公教人員對於國家人民所創造的價值,這是一種提升效率的管理概念,則歷屆政府的退休金改革就完全失焦了。

本分析建議公部門員工的一生總報酬也應該學私部門分成三大部份:固定薪資、誘因薪資及年金。也就是將公部門文武官員的退休金區隔成誘因薪資及年金兩部份,軍公教的年金與全國年金統一,而誘因薪資則須依照其在職的任務特性,設計精準的績效評估指標,決定其退休後每一年度的變動誘因薪資金額,以提昇公部門文武官員的創新與工作效率。

掌權者切記:一、三流的管理者只會透過砍員工薪資,來吹噓其快速創造帳面短期盈餘的豐功偉業,實則挫傷組織隱性契約(implicit contract)帶來的長期競爭力;二、所有改革的目的都在提升組織的效率,沒有論功行賞的誘因薪資及嚴懲紀律敗壞的公職人員之制度,企求提升政府組織效率,其實只是緣木求魚。前朝未做,不代表當朝者就沒有責任。

*作為策略經濟學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