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熊觀點:從誘因契約理論看台灣公部門退休金改革的十一大盲點

2017-02-02 07:00

? 人氣

盲點九:以管窺天的改革

三流的管理者的思維,猶如以管窺天,看不到新天地,當然也沒法領導團隊創造新價值,只能藉由砍薪資成本,來減少赤字。前述的分析指出公部門各種不同員工的工作屬性錯綜複雜,特別是有些公務人員的工作成果常比私部門工作者更難衡量,影響力更長遠,替他們量身訂做一套有效的誘因退休金制度誠屬不易。掌權者本應仔細思量,鉅細靡遺分析如何建構一個有效的政府官員誘因薪資制度,以激勵政府團隊為社會創造長遠的價值。如今當政者卻選擇最簡單,卻也爭議最大的方式:不思考其長遠的影響,只要大刀砍下去就好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思慮不周的政策,雖然省了支出,卻創造了一個更巨大的風險成本─砍斷了政府組織長期競爭力的筋脈。當在職員工與潛在員工看到老闆對退休員工毀約的時候,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信賴已遭破壞。後果就是:潛在的好員工不進來;在職的好員工不斷流失;無處可去者,得過且過;政府員工不怕被撤職,反正價值也不高,進入公務部門的唯一好處是透過官商勾結所獲得的期望報酬;政府組織的競爭力,焉能不落入深淵?

盲點十:改革敗壞的公部門紀律才是成本極低、價值最高的政府改革任務

已逝作家柏楊所指出的華人醬缸文化,貼切描繪出在獨裁政治制度下形成的「唯權力是問、是非不分」的文化。長期下來,在這種文化之下的組織運作,一定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積極營利的派系勢力逐漸壯大,彼此互相提拔,正直者不遭排擠也難。

歷經20多年的民主政治制度運作,為什麼這種組織文化仍然盛行?首先,相對於物質性的改革,文化的正直心靈改革非一代以上,難以成為主流文化。其次,相對於組織的「正直文化」,「唯權力是問、是非不分」的文化在組織內部競爭賽局中,本來就容易成為成員遵循的主宰策略(Dominant Strategy)。面對逢迎拍馬屁、捏造假績效的成員,若組織績效制度束手無策,甚至變相縱容,讓其步步高升,公部門組織文化的改革將遙遙無期。

以公部門高等教育機構為例,遠者如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掛名陳震遠投稿的國際期刊,這位博士生涉嫌利用偽造的人頭賬號變成論文審查者,審查自己投稿的文章;近者如現任台大教授暨高醫大副校長郭明良與台大校長楊泮池掛名的的論文實驗資料造假疑案。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後進學者的研究報告投稿都喜歡找學術高官一起掛名。以作者在大學任教的經驗,這種交易是兩者互蒙其利,後進學者攀上關係,學術高官免費獲得一篇出版文章。這些學術高官派系的正直學術人格,蕩然無存!沒有正直的學術人格,欺騙造假又豈是意料之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