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大地震10周年》從滿懷希望重建到只剩絕望 總統摩依士坦言:重建窒礙難行

2020-01-13 21:00

? 人氣

2010年1月12日,位於加勒比海的我國友邦海地發生芮氏規模7大地震,奪走逾30萬條人命,當時國際全力援助海地,海地民眾也抱持希望,但10年過去了,當時嚴重受損的總統府「國家宮」至今仍未重建,加上海地經濟蕭條、通膨嚴重、石油及糧食短缺。海地總統摩依士11日坦言,國家重建窒礙難行。不過也有好消息,由於海地在災後擴大醫療系統,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指出,自2019年2月以來就沒有霍亂病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地震曾是國家進步契機

「我以為他們要轟炸(海地首都)太子港」,時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地方通訊主任錢德勒(Francoise Chandler)回想當年地震來襲時的場景,正要把放學的女兒接回家,突然一陣天搖地動,厚重的煙塵從地表竄起,「當下我想,這和911恐攻時的紐約一模一樣,因為911恐攻時我在紐約」。錢德勒回憶那時女兒問:「我們會死嗎?」她當下只能告訴小孩:「我不知道,但如果會死,至少我們會死在一起。」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稱,海地強震搖晃的時間不到30秒,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嚴重破壞,但當時海地全國上下,以及和國際間的團結一心曾帶給許多海地人希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醫療記者古普塔(Sanjay Gutpa)曾廣泛報導海地災後新聞,甚至在當地協助照護傷患。「當時全世界確實曾為了救援海地而同心協力。」

由於海地的建築物脆弱不堪,受到地震衝擊倒塌,而國際隨即伸出援手,光是針對重建的善款就超過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9兆9571億元)。海地北部米拉特市(Milot)聖心醫院(Sacre Coeur)院長普賀維(Harold Prévil)直言,災後他曾充滿希望,因為他相信只要能撐過這次浩劫,海地同胞就能成為更好的人並撐起這個國家,可是10年過去了,普賀維和許多其他受訪者心境已大不如前,比起心驚動魄的地震過後,如今他們已不再抱持信心。

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ise)11日坦言,儘管震後政府已盡力進行重建,但傷疤依舊揮之不去,「10年過後,我們還是連人民所需的基礎建設都付之闕如」。CNN指出,許多地震時傾倒的建築物至今還未重建,連總統府「國家宮」(National Palace)都未修繕完畢。且已經修建完畢的建物可能還是不夠堅固,若地震捲土重來很可能會再度倒塌。

此外,摩依士更直批,外國並未如承諾一般提供援助,指控國際社群對海地的關切很快就退燒了,許多承諾要提供的金援都半路消失,「對我們的復原帶來嚴重後果」。至於依約送達的善款也只有少部分抵達難民手中,摩依士順帶批評歷任前政府,把善款用在短期計畫而非投資在長期穩定的系統,呼應民間普遍的怨言。

根據聯合國海地特使、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家法默(Paul Farmer)的報告,截至2012年為止,100億美金的善款已經用掉64億美金(約新台幣19兆1725億元)。報告還提到,海地政府系統只獲得不到1/10的善款,而當地組織、商業機構獲得的補助金則分配到少於千分之6的捐款。

海地政府處置貪腐不力的表現也造成該國這2年政治危機頻傳,全國數次陷入封鎖狀態。CNN指出,這些抗議源自於油價上漲,以及一份指控前任政府虛擲數百萬經費的官方報告。該報告指出,前政府把本來要用在基礎建設計畫的錢,用在造價高得不合理的道路建設、新建物上,但其中一些建案卻跳票,而這些經費其實源自於震前海地與委內瑞拉簽訂的加勒比海石油計畫(Petrocaribe),最終這些錢還是得由海地的下一代償還。

海地地震讓許多人失去四肢。(AP)
海地地震讓許多人失去四肢。(AP)

不僅如此,這10年間海地又遭逢數次自然及政治災害,許多海地人精神或情感上的傷口根本沒機會復原。曾在「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任職超過12年的心理學家約瑟夫(Marline Naromie Joseph)震後即在前線救援,與那些失去四隻的病患、痛失父母的小孩、見證災難後倖存的同事們並肩作戰。

喬瑟夫指出,許多病患至今再重回特定場所,如醫院手術室,還會閃現地震當下大地在腳下震顫的觸感。禍不單行,10年來海地又遭遇多次颶風、洪患、乾旱肆虐,在人民的舊傷上加諸沈重壓力。海地也無法倖免於人禍,震後為了協助維安而進駐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污水外洩釀成大型霍亂,截至2016年為止至少害77萬人感染、上萬人死亡,而當局的貪腐也讓海地政治動盪不停。「我們可以有壓力,但一直背負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後遺症,後果就是落得筋疲力竭。」喬瑟夫表示據她觀察,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在震後上升了。

約瑟夫至今還記得地震隔天罹難者的屍體被丟上卡車的聲響帶給她的不適感。她表示即便過了這麼久,每次只要踏上同一條街道,當時工作人員將死去的孩子和大人們分類堆放的畫面還是會湧進腦中,她才明白這就是創傷的病徵。

2010海地因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引爆霍亂。(AP)
2010海地因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引爆霍亂。(AP)

善款去處不明 虛擲經費債留下一代

地震10周年之際,海地一蹶不振的經濟與基礎建設更是特別苦澀的挫敗。「10年過後我成了一名醫師、掌管一間有210個床位的醫院,但相信我的話,我是真的很絕望。」普賀維表示,海地人錯失把事情處理得更好的機會。儘管海地的醫療系統比震前完善,且自2019年2月開始也不再出現霍亂的新案例,但普賀維和喬瑟夫均認為,如果2010年那樣大規模的災害再次來襲,海地的醫療資源絕對無法應付。

普賀維表示,讓他灰心難過的是他曾以為海地人和當權者會把強震轉化成讓國家進步的機會,但希望卻落空了。「我的領導人變得越來越自私、從人民身上搶走更多東西,他們不但沒把握機會改造國家,卻讓海地變得更慘。」另外,海地更迫在眉睫的危機是飆漲的通貨膨脹,以及燃油短缺拖慢工業及政府的危機。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報告,物價攀升意味著窮人連最基本的物資都支付不起。該報告也指出,海地如今還受飢餓所苦,預測3月時全國至少4成人口會陷入飢荒邊緣,至少1/10人會落入緊急飢荒狀態。

重建失敗 海地成各國不願多說的話題

座落在加勒比海颶風帶中心的海地,是外界認定最容易受氣候變遷摧殘的國家之一。未來如何面對下個大型災害、以及會得到哪種馳援,都是海地迫切需面對的問題。海地經濟研究員艾澤(Etzer Emile)即指出,該國已不再如2010年時擁有那麼多的關注和同情。他分析,若海地的重建是成功的,則至少外界會對海地感到好奇並展開研究。

「但10年的重建之路以失敗告終,人們會對海地感到厭倦......甚至不想再多談這個國家。」他判斷時間過得越久,人們對海地的興趣就越低。外界興趣降低一事是有數字能佐證的,2019年時聯合國人道救援計劃曾替海地募款,但最後只籌到所需的1/3。

專門記錄海地人移居他地的紙媒《海地時報》(Haitian Times)發行人安德烈(Vania André)表示,這場地震激起許多海地裔美國人的忠心,甚至掀起一些反抗。安德烈表示,越來越常出現海地裔美國人辭去在華府或佛羅里達的工作,回到故鄉經營非營利事業,「他們不想世人只看到海地受地震摧殘的一面,或只是充滿菲政府組織的國度」。

不過安德烈也點出,由於遭遇猜忌、在當地經商並不容易等因素,一些在國外出生的理想主義者很快就打退堂鼓了。隨著外國金援退潮、海地人也喪失對政府的信心,有些人認為未來只能倚靠自己的經驗。普賀維就表示倘若地震再度來襲,「我有張堅固的桌子,我會去躲在桌子下。」接著他會展開應變對策,竭盡所能照顧更多人,「因為現在的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