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為什麼臺灣選不出像樣的領導人?

2017-02-01 07:10

? 人氣

台灣以民主典範自居,但卻一直未能選出「像樣的領導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台灣以民主典範自居,但卻一直未能選出「像樣的領導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臺灣自從1996年開放總統由全民直接普選,已歷經過整整三個八年更加一年,將近25年時間的實際驗證,卻已經在國內外社會,普遍出現了一個質性相當一致的共通問題:究竟為什麼自詡民主典範臺灣,居然選不出一個像樣的領導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會民粹全面趨於理盲濫情

臺灣選不出像樣的領導人,也選不出具有國際視野格局的領導人,主要原因出於過去將三分之一世紀時間,臺灣社會早已泡製出一套「民主政治至上完美無暇」的神話,而李扁「鎖國政策」自動隔離了臺灣與世界,脫軌了國際作息秩序互動,加上愈演愈烈的全面性理盲濫情社會民粹,竟走火入魔變成了超級變色龍似的,隨著時移境轉起伏幻易而嚴重失秩失速到了可以毫無中心價值思想地瞬間髮夾彎地步。就在這種祇有短暫情緒沒有理性條理的政經情境態勢之中,大多數人祇有慣性的盲眼無腦方式,則豈有可能選得出世界標準眼光中「像樣的」領導人呢?

民意代表化的國家領導

無限上綱民主政治價值,凡事凡物都希望透過小選區的「全民投票」方式來決定政策政務,來決定人選人物,就自然會像其他幾乎所有民主政治國家所經驗與演變的情況一樣,所選舉出來的領導人,越來越「民意代表化」而變得既沒有胸襟也毫無眼光格局的「瑣碎小人物」,越來越「地方科員化」,頂多「祇能夠明察水電排水溝之秋毫屑末」,也根本完全「無以得見國體大事之輿薪梗要」,當然,這樣子的領導人,即使從全球世界格局看,甚或祇是單純從自我國家整體層次看,也根本不可能讓甚至第三者以外之人,會看起來像是一枚「像樣的」領導人。

在臺灣,今天已越來越跟其他極端民主政治社會一樣,由普遍大選程序選出來,終於能夠成為民意代表者,幾乎都有相當高度同質性格存在:敢花錢、肯花錢、敢賣命、肯賣命,甚至是「越是寡廉鮮恥的痞子」,卻反而越是最容易當選為民意代表之人,所以今天全世界,即使是OECD最先進國家,也都同樣看得到在選拔國家領導人時,亦難免這種普世性「邪門當道」現象的存在。

祇盼永遠掌權 不思國家發展永續

但最令人對現民主政治大普選機制倍感心憂膽戰的是,越是採取「全民普選」形式所產生的國家級領導人,也就越有更高度或更深化程度淪落為「民意代表化」形態之「惡劣發展」趨勢當中,一旦當選國家領導人,竟不思如何團結全民力量,凝聚社會共識力量,以一致對外努力拓荒突破,擴展延伸,向外爭取,甚至豪奪,可供本身整體國家當作維生立命資源,欲反而祇會專注向內向下批鬥爭奪對抗,一逕謀取更大的自我政治延壽保命資本,冀盼永遠掌權執政;至其撕裂國家分化社會壯大自己權勢的本事與用心,往往祇會遠高遠大於其所信誓旦旦要凝聚社會力量,團結國家心意志,使民更富國更強的本事與用心,當然是個「不像樣的」絕對典型國家領導人。而今天,在臺灣的整個演進情勢,豈不正是如此這般嗎?

臺灣膚淺社會不舉用作事領導人

國家領導人之一逕「民意代表化」發展,無非正顯示出臺灣淺碟子社會的膚淺。

跟絕大多數膚淺社會情形一般樣地,在臺灣,政治人物的形象(image),也就是其表演技能( disguised talents )所引申出來的形象,所能夠得到社會普遍認知、尊重的程度,往往遠大於其經驗表現績效(credited performances),所能夠呈現的實質,其結果,自然使得所有選舉領導人所處經社情況,都會衍生出兩個重要的負向下流後果:

第一是,在大選中能夠勝出的「群眾魅力」要件遠遠凌駕於「領袖魅力」要件;因此,在各個不同領域當中的電視電影明星人物,所能夠聚眾眼光,乃至吸引大眾偏好度的量能,一向就會遠遠超過循規蹈矩、平實務實、歷練經驗績效深厚扎實秀異領袖型潛力人士;

第二是,「會作秀」一定勝過「會作事」的:正派正經踏實執行事務者所能取得的聚光能見度,遠遠及不上任何一個會在秀場媒體版面畫面上弄姿作怪、語作悖道離經的叛逆反動者,甚至於反而越是默默埋頭、不擅長於奇突出言、努力務實任事不懈怠的正經八百者,越是會被無厘頭社會民粹羞辱謾罵而根本無能無力以回嘴辯解。

豈能祇是「地方科員化」國家領導人?

在臺灣,這種選領導人越來越趨向於選民意代表化發展的將近三十年時間中,早已使得正經正派有才有德有領導力潛能者,無以出頭,也更因為懍於貿貿然出頭,很容易被奸巧之士玩弄、被當成箭靶亂射亂捅,而成為沒有真理是非社會的政治受迫害者,而更加不敢出頭,連參選都不敢也不願。

則其生態如此,又怎能產出「像樣的」國家級領導人?

至於這種民粹普選出來的「地方科員化」國家領導人,一旦當家治國理政之時,祇會勞碌於瑣細小民生活家居之事,表態極力關切,同樣也對於經濟社會中,其為職場天災人禍、超商店員遭遇之屬,無關國家民生大計之事,甚或祇是支微末節的操作程序之事,都一一列為施政最優先項?立馬處置。反而,卻往往讓人民完全看不到,攸關國際政治大關係、世界經濟大市場的諸多全球社會大趨向大變遷與大變化之大問題,卻根本置之不顧,甚至完全無動於衷,而竟時時效日作出了讓全體國民,無感冷感相看的無效無用堅持。

這樣子的情境狀況,幾乎已是過去十數年來臺灣國民百姓最酸心最揪心的痛!

用福利政策買票勝出大選

自1996年起臺灣社會開始擺脫過去多年的間接民主採取菁英代表選舉國家領導人,而改由全民普選方式以來,迄今產生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等四人擔任國家領導人總統一職,李登輝、陳水扁似乎比較是「像樣的領導人」,儘管根本不夠全球化,也稱不上「全民化」,但其作為不論是惡劣影響或好影響,其有凝聚團結帶動之能力,卻是不爭事實;馬英九正是常態民主政治機制所能夠選得出來的「平庸領導人」(mediocrity),蔡英文執政逾250天的表現,恐怕更是迄難稱得上是個「像樣的國家領導人」。而四人當中,除了馬英九是憑恃「形象」的秀場明星,獲選為國家領導人者外,其餘三人幾乎就是最典型「福利政策買票」及操弄「意識形態迷惑」騙取選票之徒;尤其是蔡英文的「空洞空心空話空說」及其搬弄「執政髮夾彎」,最讓全民不卒忍受。

意識型態買票才是更高明騙術

在臺灣早年,採取間接民主選舉國家領導人時代,由於「花鈔票買選票」以及「賣選票賺鈔票與權位」固有其時代政經生態便宜行事之利,以致地域性地方性鄉黨幫派黑道黑金得以滋長囂張得逞,則在這種情境態勢下所產生的國家領導人,除非國黨之上另有開明獨裁專制的更上位威權者,得以引領帶動而產生「潛規則」,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會有「像樣的」領導人,在這樣子時段中得以迸生而出。

洎自全民普選的兩個世代以來,能藉由「買票綁樁」而出線勝選的機會銳降,而且實支現鈔「買選票」的成本太高,已難再時興,以致在其他民主政治國家的「花政府的錢賺自己的票之政策買票手段」以及「擅用意識型態騙取選票手段」,便開始成為近三分之一世紀以來臺灣大選國家領導人的「新步數」。

「不愛共產主義非少年」的新主流選票族群

臺灣經濟社會經過1980年代的經濟起飛躍進及自由開放國際化所取得的大利,使整個國家社會一下子大幅度結構性膨脹出「有錢有閑或忙碌新貴新中產階級」,也因此急遽拉大了貧富差距與所得分配樣態,使臺灣的政經情境態勢,醞育出了大批「新憤青」及「醉夢社會主義新青貧」的青少新世代,當然這背後受到李扁台獨課綱之非經濟變數的重要扭變,對年輕世代價值觀衝擊影響最是不可忽視,其最重要效應是,立使整個臺灣跟既往18世紀歐洲社會發展的老經驗一模一樣,當社會從赤貧邁向富裕轉型磨擦過程中,「不愛共產主義非少年」的大左傾舊時代社會背景現象,自然也加速在臺灣蓬然激長泛濫。

臺灣像樣的領導人如何乃得以產生呢?

以致在過去兩個世代臺灣的國家領導人全民普選中,就衍生出現了兩種積極演化的大選舉新趨勢,或新競選高效手段,亦即:一是用福利政策大放送來作為個人實質「鄉樁買票」手段,犧牲了國家財政負擔,卻成就了自己的謀權奪位之利,其效果比起彰顯個人領導能力或執政實績來得更加有用;二是「意識型態迷惑」所可能產生的吸票搶票效率,遠高於具體施政績效或努力促進提升國家整體對內對外實力活力來得更好,因為對於青年新世代言,意識型態的空泛訴求或抽象虛無主張,本身具有極高極大的想像空間與夢幻美好,但談到實務政策具體實績,則是一翻兩瞪眼之事,毫無任何可以再向前向上延伸的想像空間可言,務虛的青年新世代,其選票當然投不下去!

在這樣子的主客觀情境條件之下,臺灣像樣的領導人又如何乃得以產生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