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世界天翻地覆:《謝謝你遲到了》選摘(3)

2017-01-27 05:20

? 人氣

摩爾定律提出人。

摩爾定律提出人。

前面段落所探討的,就是驅動世界這部機器的科技引擎, 這具引擎把我們送上不停加速的時代。2004 年,我開始著書 探討當時驅動世界的最大力量—因為這股力量,世界上有更 多人和更多地方,能夠更輕鬆地產生連結,擁有平等機會競 爭、相互認識與合作,而且不必花大錢。我寫的那本書就是 《世界是平的:21 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初版於 2005 年付梓,2006 年我 更新了部分內容、推出 2.0 版,2007 年又出了 3.0 版的增訂版。 當時我想,我已經建立了一套非常扎實的架構,這些題材夠我 的專欄發揮一段時間,可以停下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錯了! 2007 年絕對不是腦袋可以停止運轉的時候。然 而,直到 2010 年,我和邁可•曼德鮑(Michael Mandelbaum) 合著《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That Used to Be Us: How America Fell Behind in the World It Invented and How We Can Come Back),我才有如大夢初醒。就像我在該書裡頭回顧的,我一開始動筆寫那本書,就從書架上把《世界是 平的》初版拿下來,看看自己在 2004 年是怎麼想的。我翻到 索引,一個個條目看下來,隨即發現臉書不在上面!沒錯,我 在 2004 年宣稱「世界是平的」時,臉書還沒誕生,推特的 英文原名「Twitter」,不過是鳥兒的啁啾聲,那時的「雲端」 (cloud)還在天上,4G 是停車空間,當你說「applications」 (apps 的全文)時,別人都以為你是在講大學入學申請表,幾 乎沒人知道 LinkedIn(領英)是什麼,很多人都以為那是座監 獄,而「大數據」(Big Data)則是饒舌歌手的酷炫藝名,至於 Skype—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這是拼錯字了。這些科技都是在 我出版《世界是平的》一書後才蓬勃發展的,而且大多數出現 在 2007 年左右。

於是,幾年後,我開始認真更新我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 作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刺激,來自 2014 年我讀過的一本書,也就是 MIT 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與 MIT 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安德魯•麥克費 (Andrew McAfee)合著的《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 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兩位作者論道,18 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 命,揭開第一次機器時代的序幕。麥克費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這個時代強大的機械動力系統,彌補了人類肌力的不足。其後一波又一波的發明,帶來愈來愈強大的力量,但最終還是必 須由人來做決策。」因此,第一次機器時代的發明,使人類的掌控與勞動「更有價值,也更重要。」

麥克費又說,廣義來看,勞力和機器是互補的。布林優夫 森則論道,到了第二次機器時代:「很多認知任務和控制系統 都自動化了—要用動力來做什麼,是由控制系統決定的。今 天,很多例子告訴我們,人工智能機器所做的決定已經優於人 腦。」人類與由軟體驅動的機器,不再是互補關係,人腦愈來 愈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機器何以變得如此神通廣大?兩位作者論道,根據摩爾定 律,電腦的運算能力呈現指數型成長。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共同 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在 1965 年的預測;他認為,微晶片的速度與效能,也就是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大約每年會 倍增,後來他修正為每兩年倍增,但每一代需要花費的成本只 會增加一點點。其後五十年間,摩爾定律的發展大致上依循這 個模式。

為了說明這種指數型成長,布林優夫森和麥克費說了一個 故事。有一個有名的國王,很欣賞發明西洋棋的人,決定要獎 賞他。國王對他說,你要什麼都可以,於是那個人便說,他只 要有足夠的米,可以養家活口就好了。國王說:「沒問題,我 答應。你要多少?」那個人只要求國王在棋盤的第一格放一粒米,隔天在下一格放兩粒米,接著放四粒米,以此類推,每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即可;國王欣然同意。布林優夫森和麥克費 說,但國王不知道的是,到了第六十三格時,這樣的倍數成長 已是一個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一百萬的三次方再乘以十 八,等於一千八百萬兆。這就是指數型變化的威力,如果某個數值每年都倍增,五十年後,你將會看到變得極其龐大、讓你 目瞪口呆的變化。

兩位作者論道,摩爾定律才剛進入「棋局的後半盤」,倍增效應又大又快,前所未見的力量和能力即將在我們的眼前展現。無人自動駕駛車輛已經上路,會思考的電腦已在西洋棋賽和全美益智問答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擊敗人腦, 甚至在圍棋人機世紀之戰中勝出—圍棋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全世界公認複雜度更甚西洋棋許多的棋盤遊戲。麥克費 說,會有這樣的發展,是因為「改變速率和其加速度同時變 快,但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發展樣貌!」

所以,我對世界這部機器今日如何運作的看法,一方面是 站在布林優夫森和麥克費的肩上,以他們的洞見為基礎,透視 摩爾定律持續加速對科技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我認為世界這 部機器今日的運作要複雜得多。這是因為進入棋局的後半盤, 我們要面對的,不只是純粹的科技變化,還有兩股巨大的力 量,即市場(Market)與大自然(Mother Nature)的加速。

我所說的「市場」,就是「全球化的加速」,也就是商業、 金融、信用、社會網絡與連結的全球潮流,使得市場、媒體、 中央銀行、企業、學校、社群與個人結合得更為緊密。資訊與 知識的洪流,不但使世界互相連接、超連結,而且相互依 賴—不管在何地,任何人的行動都可能使每個人受到影響。 至於「大自然」,則是指「氣候變遷、人口成長,以及生物多 樣性的消失」,這些效應同樣進入棋局的後半盤,正在不斷加 速。

這些觀點也是我站在別人的肩上看到的。我所謂的「加速 時代」,出自一系列的氣候變遷研究圖表。這些圖表是位於坎 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氣候變 遷研究所所長威爾•史蒂芬(Will Steffen),帶領一群科學家 組成的研究團隊製作出來的,最初出現在史蒂芬等人在 2004 年出版的《全球變遷與地球生態:壓力下的星球》(Global Change and the Earth System: A Planet Under Pressure)一書。 作者群探討自 1750 年至 2000 年,科技、社會與環境衝擊如何 不斷加速並產生交互作用,特別是自1950 年之後的發展。「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這個詞彙,也是這群科學家在 2005 年創造出來的,用以捕捉所有變化的本質,透視這些變化的全 貌及相連性,了解它們如何同時橫掃全球、重塑人類的命運及 地球系統的生物物理景觀。2015 年 3 月 2 日,他們更新了圖 表,發表在出刊的《人類世評論》(Anthropocene Review)中, 本書的第 6 章也有這些圖表。

瑞典斯德哥爾摩回復力研究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策略主任歐文•賈夫尼(Owen Gaffney),也是大加 速研究團隊的一員。他解釋:「我們在 2004 年發表 1750 年到 2000 年的加速變化研究,十年後開始著手更新計畫。我們把 圖表更新到 2010 年,看看軌跡是否改變了,」果然有所變化, 他說:變得愈來愈快。

本書的論述核心就是:市場、大自然、摩爾定律同時加 速,構成「加速時代」,而我們正活在這樣一個年代。今天, 驅動世界機器最重要的齒輪就是這三者,這三股加速的力量也會互相影響—摩爾定律愈趨極致,全球化的腳步就愈快;全球化的步調愈快,氣候變遷就會愈來愈劇烈。然而,從另一個 角度來看,摩爾定律愈靈驗,也能夠為氣候變遷與其他各項挑戰,帶來更多可行的解決辦法,同時現代生活的各層面也幾乎 都有所轉變。

超級電腦設計師、前微軟研發策略長克雷格•芒迪(Craig Mundie),用簡單的物理學名詞來定義我們當前的處境:「速度 是一階導數,加速度則是二階導數。加速度與速度同向,則速 度變快;加速度若與速度反向,則速度變慢。我們現在生活的 這個世界,加速度一直在變快。這表示,改變的速度不只變 快,就連變化速率也一直在提高,以加速度在進行⋯⋯如果變 化 速 率 快 到 令 人 無 法 適 應、 不 堪 負 荷, 就 會 有『錯位』 (dislocation)之感。在面臨劇變的關鍵時刻,有人知道如何創 新,把握機會研發出新產品或服務,你或你的公司如果故步自 封,就會慘遭淘汰,這是『破壞』(disruption)。如果整個環境 改變的速度太快,所有人都跟不上,那就是『錯位』了。」

今天的情況正是如此。賽德曼說:「現在的世界不只是瞬 息萬變,可以說是全面改變,很多領域開始以不同的方式運 作。這種轉型速度之快,教我們措手不及,我們都還沒能夠及 時重塑自我,領導階層、制度、社會與倫理抉擇的調整腳步也 都跟不上。」

確實,兩者之間有明顯落差。為了因應世界的快速變化, 我們必須具備很強的能力,發展學習系統、訓練系統與管理系 統,而社會安全網與政府的監管措施也必須更加完善,才能使人民在加速時代中獲得最大利益,並使他們在遭受重大衝擊時 得到緩衝保護。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各位將會看到,由於這 樣的落差,不管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政治與社會都有騷動 不安的亂象。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這都是首要的治理難 題。

阿斯特羅•泰勒的曲線圖

有關世界變化速率與人類適應能力的關係,Google X 實驗 室的主導者艾瑞克•阿斯特羅•泰勒(Eric “Astro” Teller)的 解說最為清楚。Google X 實驗室是 Google 內部最神祕的一個 部門,舉凡自動駕駛車輛或 Google 眼鏡(配有光學頭戴式顯 示器的可穿戴式電腦)等瘋狂創意,都是來自這個實驗室。泰勒 在 X 實 驗 室 的 正 式 職 稱 是「射 月 艦 長」(Captain of Moonshots),這名稱實在非常相稱,他負責實驗室裡大大小小 的「射月計劃」,也就是大大小小的產品開發專案。

想像一下,泰勒每天走進辦公室,和同事一起腦力激盪, 為的就是把科幻小說變成實際的產品與服務,讓我們的生活和 工作變得更好。泰勒的祖父是生於匈牙利的理論物理學家、被 譽為「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外公則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傑拉德•德布魯(Gérard Debreu)。真可 謂應驗了一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一日,我來到 X 實驗室 的會議室,與泰勒進行訪談。這個實驗室是三層樓高的紅磚建 築,以前是購物中心。泰勒穿著溜冰鞋溜到我面前來參加訪 問,他每天都這樣溜來溜去,在各樓層之間穿梭,以應付排得滿滿的會議。

泰勒隨即為我解釋,摩爾定律和意識流的加速效應如何使 變化速率變快,人類的適應力因此面臨考驗。他拿出一本小小 的 3M 黃色便條紙,說道:「想像圖表上有兩條線。」他在紙 上畫了個座標,Y 軸是「變化速率」,X 軸則是「時間」。然後, 他畫了一條往上的指數曲線,一開始走平、逐漸往上,最後升 高到座標右上方的角落,呈現一條有如曲棍球棒的線條。他 說:「這條曲線代表科技進步」,起初進展緩慢,之後由於創新 的累積,於是開始飛揚向上。

那麼,線上頭有哪些發展?具體來說,有印刷術的發明、 電報、機械打字機、電傳文件、大型主機、第一部文字處理 機、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筆記型電腦、手機、搜尋引擎、行 動 app、大數據、虛擬實境、人類基因體定序、人工智慧和自 駕車。

泰勒解釋,一千年前,這段代表科學與科技發展的線條還 是平直的。在那樣的世界,過了一百年,世界的發展才會真正 有所不同。例如,長弓在中世紀早已出現,但要經過好幾百 年,直到 13 世紀末,才成為歐洲戰場上的利器。如果你是 12 世紀的人,你過的生活跟 11 世紀的人,實在沒什麼兩樣。不 管在歐洲或亞洲大城出現什麼發明,要傳到鄉村已不知是何年 何月,更別提要傳到非洲或南美洲,那時沒有任何事可以在一 夜間傳遍全球。

但是,到了 1900 年,科技與科學變化的速率「開始飆 升」,曲線突然急轉直上。泰勒說:「這是科技不斷累積的結果,有了先前的發明當作基礎,每一代的發明就得以更上層樓。因此,到了1900 年,科技飛快進步,只要二、三十年, 便可跨出一大步,世界跟著改變。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後,科技發展的曲線幾乎筆直朝上,到了各種行動裝 置、寬頻連線和雲端運算(下一章會討論這個主題)出現,這 條線已經跑到座標軸外了。這樣的發展使創新工具得以不斷地 傳播出去,讓地球上更多人可以使用。當愈多人使用時,科技 變化的步調就會加快,也得以擴散得更遠,價格則是更低廉。

泰勒說:「現在,到了 2016 年,科技代代演進,一種創新 科技從誕生的那一刻,到傳遍全球的時窗(time window)持 續縮短。一項創新在全球普及,只要五到七年的時間,科技變 化就會讓人有滄海桑田之感。」

這是什麼樣的感覺?我曾在出版的第一本書《了解全球化: Lexus 和橄欖樹》(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中,提到前美 國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對我述說的 體驗。他說,1988 年,他加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邁克爾•杜 卡基斯(Michael Dukakis)的競選團隊,杜卡基斯派他去芝加 哥發表演說。他下了飛機,有人開車來接他,送他到演講場 地。他坐進車裡,發現後座裝設了一具電話。他告訴我:「我 心想,在這個年頭,車子裡有電話可打,實在很酷。於是,我 撥了通電話給我老婆,跟她說,我可是用車上的電話跟她通話 喔。」他還打給他想到的每個人,每個接到電話的人都和他一樣興奮。

九年後,薩默斯擔任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有一次,因美國 出資在西非象牙海岸推行醫療保健計畫,他來到阿比讓 (Abidjan)附近、位於河流上游的一個村子,主持第一座飲用 水井啟用儀式。薩默斯說,他印象最深的是,當他坐上獨木 舟、正要離開村子的時候,象牙海岸一位官員遞手機給他說: 「華府有人要問您一個問題。」不過九年時間,當年他在芝加 哥發現車上有電話時,興奮到打電話昭告天下,現在在非洲一 個小村子裡坐上獨木舟要前往阿比讓,則是若無其事地拿起非 洲人遞給他的手機通話。科技變化的腳步,不只是變快了,而 且變得無遠弗屆。 另一條線 泰勒的那張圖還沒完,他接著畫出第二條線。這是一條直 線,起點要比科技發展那條曲線來得早,而且在那條曲線的上 方,但這條線的上揚幅度極小,幾乎看不出明顯的坡度。 泰勒解釋:「這條線代表人類,也就是個人與社會適應環 境變化的能力。」他說明,所謂的「環境變化」,可能是科技 變化(行動通訊)、地球環境變化(全球暖化和降溫),或是社 會變遷(我們過去曾經反對跨種族婚姻,至少在美國如此。) 泰勒說:「這些重大的改變,很多都是由社會所驅動的,經過 一段時日,我們也就適應了。雖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 們終究還是適應了。」 好消息是,經過幾個世紀,由於一般民眾的識讀能力提 升,加上知識擴展,人類的適應力確實增加了。泰勒說:「我們的適應能力變好了。一千年前,或許得經歷兩、三代,人類 才能適應新的東西。」到了 1900 年,只要下一代就能夠適應 了。「我們現在的適應能力很強,強到只要十到十五年的時 間,就能夠適應新的東西。」

另一條線。(謝謝你遲到了書中圖片)
另一條線。(謝謝你遲到了書中圖片)

可惜的是,這樣的適應力還不夠。泰勒說,科技創新正在 加速發展(我得補充,新思想也是,例如同志的婚姻平權), 這些發展已經超過人類的適應能力,也無法被社會結構納入。 泰勒在圖表上加了一個點,這個點就在科技發展的曲線上,位 於這條曲線與人類適應力的直線交會點上方,他在旁邊寫上: 「我們在這裡」。泰勒說,這個點代表了一項重要事實:儘管人 類與社會能夠不斷地適應變化,但平均來看,由於科技變化的 速率呈現加速度,因此已經超越人類適應變化的速率,大多數的人都跟不上了。

泰勒表示:「我們因此陷入文化焦慮,每天從新科技獲得 的好處變得有限⋯⋯在內燃機發明之後的數十年間,當時街上 還沒有被大量生產的汽車塞滿,交通法規慢慢成形。直到今 天,很多法規仍然適用,我們則有充裕的時間,慢慢修法適應 新的發明,例如高速公路等。今天,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 帶來巨變,甚至連用路方式都不一樣了。立法和政府機關在後 頭苦苦追趕,不合時宜、荒謬的法令像枷鎖一樣束縛著科技公 司,而一般大眾則無所適從。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 Uber 在全 球快速竄紅,但各國交通主管機關還在苦思如何規範這種新型 態的共乘服務經濟模式。等到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為 Uber 制 定的法規則已經過時了。」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當快的變得真的很快,慢一點適應 則會令你變得太慢,然後你就會迷失方向。就像在機場的電動 步道上行走,步道原本的前進速度是每小時 8 公里,突然加快 到每小時 40 公里,即使其他設施和原來的完全一樣,很多人 還是會覺得瞬間失去方向。

在這個社會,如果科技平台每五到七年就會翻新一次,但 我們要花十到十五年才能適應,泰勒說:「我們都會因為無法 適應這麼快速的轉變而覺得失控。好不容易才剛適應一種變 化,新變化馬上又來了。」很多人因此頭暈眼花,雖然大家或 多或少都聽過機器人手術、基因編輯、複製技術或人工智慧, 卻不知道將來會發展到何種地步。

泰勒表示:「就這些領域來說,我們沒人有能力真正深入 了解一種以上,因為人類知識的總合極大,遠遠超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就連這些領域的專家,也無法預測在下一個十年或 下一個世紀會有什麼樣的發展。但如果不清楚這些新科技未來 的潛在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幾乎不可能制定法規 來促進重要發展,同時使我們免受副作用的傷害。」

換言之,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時間來了解新科技,才能制定新的法規,以保護這個社會,在科技每五到七年 就改頭換面的情況下,制定出來的法規將永遠不合時宜。這實 在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泰勒以專利為例,為我們解釋機制接受改變的緩慢程度。 一般而言,如果你有一項發明要申請專利,從專利申請日開 始,可以享有二十年的專利,但必須扣掉自申請專利到專利授 權的起始日期。在專利權到期後,則必須將技術內容公諸於 世,讓他人進一步改良,以避免重複研發的資源浪費。但如果 大多數的新科技四到五年就過時了,該怎麼辦?泰勒說:「取 得專利權要花四到五年的時間。所以,在科技世界,專利的重 要性逐漸式微。」

另一大挑戰是教育。我們從兒時開始上學,在學校接受十 二年以上的教育,直到成年初期差不多完成求學階段。如今, 世界變化的速度這麼快,想要保有終身的工作能力,唯一的方 法就是終身學習。從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戰來看,有一 群人「二十歲時沒有投入勞動市場,認知到必須終身學習」, 並不是太開心。

泰勒說,這些徵象顯示:「我們的社會結構一直落後於世 界的變化速率。」每個人都覺得,不管再怎麼努力也跟不上。那該怎麼辦?想當然耳,我們不願意讓科技發展的腳步慢下 來,也不願意放棄規範。泰勒指出,面對這樣的兩難,唯一的 辦法就是:「增加社會的適應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從瀰 漫於整個社會的科技焦慮中得到解脫。他論道:「我們可以選 擇阻擋科技進步,也可以選擇看清事實,體認到人類正在面臨 新的挑戰,而社會工具與社會制度都必須重整、重塑,才能夠 幫助我們因應快速變化。第一個選項—阻擋科技進步,做起 來似乎最簡單,因為當變化的腳步慢下來,我們的確會覺得舒 服一點。但這完全是鴕鳥心態,儘管我們把頭埋進沙子裡面, 環境遽變的災難不但不會消失,只會變本加厲。當今世界重大 問題的解方,只得靠科技發展來解決。」

泰勒繼續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加強自己的適應能力,儘 管只是些微進步,也會產生重大差異。」然後,他在剛才的圖 表再畫上一條虛線,從人類適應力那條線開始往上連,連到 『我們在這裡』的那一點。這條虛線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學 得更快,並且能用更聰明的方式來治理,就能把人類的適應力 往上拉一點,在更高的地方與科技發展那條線會合。

泰勒論道,如果要增強人類的適應力,90%在於「使學習 效益達到最佳化」,把驅動科技創新的特質運用到文化與社會 結構上。每一個機構,不管是專利局或其他重要的政府監理機 關,都必須破除因循僵化,靈活應變,願意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實驗,從錯誤中學習。現在,與其期待新法規可以延用數十年,倒不如時常重新評估其適用性,看看怎麼做才能夠更符合社會的需求。大學課程現在推陳出新的速度也更快,以趕上世界變化的腳步,某些課程甚至已經標明時效。政府規管者也該見賢思齊,像創新者一樣求新求變,像摩爾定律那樣快速演進。

學得更快, 用更聰明的方式治理。(謝謝你遲到了書中圖片)
學得更快, 用更聰明的方式治理。(謝謝你遲到了書中圖片)

泰勒說:「創新是一個循環,包括實驗、學習、應用知 識,最後是評估成敗。如果最後失敗了,那只是重新啟動循環 的一個好理由。」Google X 實驗室的座右銘就是:「快點失 敗!」泰勒告訴他的研究團隊:「我不在乎你這個月的專案進 度如何,我的任務是要讓你的改善速度變快,看看下次發生同 樣的錯誤,是不是只需要一半的時間、一半的錢?」

泰勒總結,隨著創新週期變得愈來愈短,學習適應的時間 愈來愈少,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不穩定的固定狀態,以及偶 爾不穩定狀態的差異。」他說,靜止穩定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但這並不是指我們無法獲得新的穩定:「新的穩定狀態必然是 我們在這裡 變化速率 人類的適應力 科技發展 時間 學得更快, 用更聰明的 方式治理動態穩定。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無法停止不動,但如果你雙腳不停地踩,就能夠一直前進。儘管這不是人類的自然狀態,我 們還是必須學習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保持動態穩定。」

我們都必須學會「騎腳踏車」的技巧。泰勒說:「說來奇 怪,我們可以在這樣的變動下重新獲得平靜,但這必須透過不 斷地重新學習才能做到。我們肯定還沒有訓練自己的孩子,告 訴他們如何保持動態穩定。」

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在瘋狂快轉的世界中安身立命,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還是得好好訓練他們。在接下來的四章中,我 將探討摩爾定律、市場與大自然這三股龐大的加速力,世界這 部機器今日正是由這三股力量推動的。如果我們想達到泰勒所 說的動態穩定,就必須了解這三股重大力量如何重塑這個世 界,以及為何從 2007 年左右開始變動得更加厲害。

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謝謝你遲到了》。(天下文化提供)
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謝謝你遲到了》。(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謝謝你遲到了》一書;作者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有《世界是平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我們曾經輝煌》等暢銷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