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謝謝你遲到了》選摘(1)

2017-01-25 05:10

? 人氣

《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圖/Chatham House@flickr)

《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圖/Chatham House@flickr)

每一個踏入新聞界的人,入行理由各有不同—大都具有理想色彩。有人想專事調查報導,有人想走某條特定路線,有人喜歡跑突發新聞,還有一些人則志在解釋性新聞報導。我屬於最後一種,會走上記者生涯,正是因為我喜歡闡明釋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喜歡拆解一個複雜的主題,諸如中東問題、環境議題、全球化或美國政治,探究其來龍去脈,為讀者解說,使人不再有霧裡看花之感。唯有當選民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在面對五花八門的政策時,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如此一來,民主政治才可能運作良好,我們也才不會輕易被言語煽動,或是被某種意識型態牽著鼻子走,甚至落入陰謀論的陷阱中。一 時迷惑還算是輕微的,嚴重的話則可能被誤導。在我密切關注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戰況期間,我發覺居禮夫人(Marie Curie)所言益發真切:「生命無足畏懼,只須了解。現在,就是該好好了解的時候;了解愈多,恐懼愈少。」

難怪現在很多人心中充滿恐懼或隨波逐流,因為我們正面 臨史上最大的轉折點,也許是自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在歐洲掀起媒介革26謝謝你遲到了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命,也為宗教改革鋪好路後無可比擬的巨變。此刻,地球上三 股最大的力量—科技、全球化和氣候變遷—同時加速變化,因此社會、職場和地緣政治等很多層面都在飛快轉型。我們必須重新想像,才可能跟得上步伐。

由於多個領域同時快速轉變,我們很容易感到暈頭轉向, 無所適從。IBM 研究與認知解決方案部門資深副總裁約翰•凱 利三世(John E. Kelly III)曾對我說:「我們人類活在線性世界中—距離、時間和速度都是線性的。」但今天的科技發展, 卻「呈現指數型曲線成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體驗到指數型的力量時,是當某個東西突然加速,例如汽車,或是突然緊急煞車減速時。當這種情況發生,你會有短暫一段時間覺得不安 全、相當難受。」但事後,你可能會覺得興奮莫名。「哇,在 短短五秒內,我從零瞬間加速到時速快一百公里。」不過,體驗一下子還可以,長途可教人吃不消。但凱利說,我們已進入這樣的狂飆時代:「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斷加速的狀態中。」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特別需要暫停、反思,切勿恐慌、退縮。這不是在浪費時間,也不是分心。唯有這樣,你才能更了解這個世界,更能有所成就,不會淪於空轉。

為什麼?「若是一部機器,你按下停止按鈕,機器就會停止運轉。但如果是人,你按下停止按鈕,人才會開始思考。」 這是我的良師益友 LRN 顧問公司執行長多夫•賽德曼(Dov Seidman)說的,LRN 是一家致力於企業倫理教育與領導力研究的公司。賽德曼又說:「你開始反思,重新思索種種構想,重新想像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更重要的是,你能重新連結內心 深處的信念。如此一來,你就能重新想像出一條更好的途徑。」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你在暫停時,做了什麼事。」賽德曼說:「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得最好:『每次暫停, 我聽到本心的呼喚。』」

沒有更好的詞彙可以用來總結我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為了—暫停,暫時脫離旋轉木馬式的生活。這麼多年來,我每 週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寫兩篇專欄文章, 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就像坐在永遠不停的旋轉木馬上。我得跳下來,好好思索這個史上最重大的轉折點。

我不記得我個人發表要脫離旋風生活的獨立宣言是何月何日,只知約莫是在 2015 年年初,而且完全是因為一場因緣際會。早餐時分,我經常約人在《紐約時報》華府分部附近的鬧 區餐廳碰面。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是答應接受我採訪的官員、分析師或外交官。一頓早餐下來,不但吃飽了,又可增廣見聞,可謂一舉數得。在華府地區的上班時間,交通時常大打結,地鐵誤點更是家常便飯,跟我約好共進早餐的人有時會晚十分鐘、十五分鐘,甚至二十分鐘才到。當他們終於出現時, 經常神色慌張,一邊坐下,一邊跟我道歉說:「紅線今天誤點⋯⋯」,「高速環路塞爆了⋯⋯」,「我的鬧鐘沒響⋯⋯」,「孩 子生病了⋯⋯。」

有一次,我發現自己真的不介意客人遲到,所以對滿口抱歉的客人說:「沒關係,不用道歉。其實,我反而要謝謝你遲到了!」

我解釋說,因為他遲到了,我才能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突然「找到」幾分鐘的時間,坐著想事情。我偷聽到鄰桌一對男 女朋友的私語(實在精彩!),大廳人來人往教我看得興味十 足(有點無恥)。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空檔裡,我有時會突然茅塞頓開,幾個在腦中盤旋多日的念頭終於相連。因此,不必向我道歉,應該是我說:「謝謝你遲到了」。

我第一次說出「謝謝你遲到了」,真是脫口而出的,並沒有想太多。幾次下來,我發現自己還挺享受這意外多出來的時間。我想,不只是我一個人如此。為什麼?因為我就跟很多人 一樣,生活步調太快而疲於應付。我需要慢下來,我的客人也是。我需要和我自己的思緒獨處—不用急著發推文、拍照記錄或與人分享。每次我告訴我的客人遲到了真的沒關係,他們先是一臉困惑,然後就突然靈光一閃、開竅了,對我說:「我懂了⋯⋯『謝謝你遲到了!』呵呵,不客氣。」

牧師韋恩•穆勒(Wayne Muller)所著的《安息日》(Sabbath) 一書發人深省。他發現經常有人跟他說:「我忙死了。」他說: 「我們經常語帶驕傲地提及自己很忙,彷彿忙到精疲力竭是一 種勝利標誌,我們的抗壓能力是卓越品格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們忙到沒時間陪家人和朋友,沒空欣賞夕陽餘暉,甚至忙到不知夜幕低垂。我們忙著完成各項工作,沒時間好好喘一 口氣,世人皆以為這樣的生活模式就是『成功』。」

我倒是寧願學習暫停。編輯暨作家里昂•韋瑟堤爾(Leon Wieseltier)曾對我說:科技專家要我們覺得耐心成為一種美 德,這是因為在過去「我們別無選擇。」以前由於數據機太慢、 第 1 章謝謝你遲到了 29 還沒有寬頻,或是因為手機還沒有升級到 iPhone 7,我們只能 夠慢慢等待。韋瑟堤爾論道:「所以,我們現在讓等待這件事 在科技上被淘汰,大家的態度變成:『誰還需要耐心?』然而, 古人相信,我們能從耐心當中發現智慧,而智慧又源自耐 心⋯⋯耐心並非只是忽略速度而已,而是要讓內省和思考獲得 足夠的空間。」今天,我們製造出來的訊息和知識比以往都 多,「但知識唯有經過省思,才能夠發揮真正的益處。」

暫停不只能使知識變得更為有用,也能加強建立信任的能 力。賽德曼補充說道:「與他人建立更深、更好的連結,而非只是泛泛之交;我們建立深厚關係的能力,包括相愛、互相照顧、期望、信賴,以及建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自願型社群,是人類最獨特的能力之一。因為這樣的能力,我們才有別於自然界其他生物和機器。不是所有事都是更快更好,或者都一定得要變快。我天生就會為我的子子孫孫設想,我不是一頭獵豹。」

引發我寫這本書的契機也是一次暫停,這件事也許並非偶然。有一天,我在飯店停車場遇到一個收費員,我決定不像以前那樣來去匆匆,而是跟他聊上幾句。沒想到,這個陌生人對 \我提出一個奇特的要求。

一個停車場收費員的宏大志向

2014 年 10 月初的某一天,我從家裡開車到馬里蘭州的貝塞斯達(Bethesda) 市 區, 把車子停在凱悅飯 店(Hyatt Regency hotel)下面的公有停車場,然後在飯店的每日燒烤 (Daily Grill)餐廳等友人前來一起吃早餐。我依照飯店規定, 把車開入停車場時,抽了一張印有入場時間的停車票卡。早餐 過後,我到停車場取車,開往出口。經過收費亭時,我把票卡 遞給收費員,他的目光卻一直在我身上打轉,不看票卡。

「我知道你是誰,」這位操著外國口音的老先生露出溫暖 的笑容說。

「很好,」我迅速回答。 「我都會看你寫的專欄,」他說。

「很好,」我回答,慢慢地把車往前開,準備上路回家。 「但是,你寫的,我並非百分之百認同,」他說。 「很好,」我繼續答道:「代表你並非盡信書。」

我們又聊了幾句,他找零給我,我就把車開走了,心想: 「還不賴嘛,連停車場收費員都在看我在《紐約時報》的專欄。」

一週後,我再度把車停在畢士達凱悅飯店下面的停車場, 我每週大約會有一天從這裡的地鐵站坐紅線到華府市中心。我 照樣抽了停車票卡,搭地鐵到華盛頓,在辦公室待了一天,再 搭地鐵回到畢士達,然後去凱悅下面的停車場取車,往出口的 方向開—沒想到,我又在收費亭遇到那個收費員。

我把票卡給他,他在找零之前對我說:「佛里曼先生,我也寫東西。我有自己的部落格,你願意看一下我寫的東西 嗎?」

「你的部落格網址是什麼?」我問。他在用來列印收據的 一小張白紙上寫下網址:odanabi.com,然後連同零錢一起給我。

我把車開走,心中滿是好奇,我得瞧瞧他寫了什麼,但心中隨即冒出了另一個念頭:「天呀!連停車場收費員都成了我的對手!這人有自己的部落格!他也是專欄作家,這地方真是臥虎藏龍。」

我回到家之後,隨即連上他的部落格。他是用英文寫的, 聚焦於衣索比亞的政經議題,因為他來自衣索比亞。他在文章中探討不同種族和宗教社群的關係,描述衣索比亞政府違反民主的種種作為,以及世界銀行在非洲的活動。大抵而言,他的部落格版面設計簡約,文章具有強烈的民主色彩。他的英文雖然不夠完美,但算是很好。由於他寫的主題不怎麼吸引我,我只是大概瀏覽一下,沒有細看。

但在接下來的一週內,此人的身影仍然停駐在我的腦子裡:他是怎麼開始寫部落格的?此人的教育程度顯然不錯,但白天在停車場當收費員,晚上則努力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我們的世界是怎麼了?這個平台讓他得以和全球對話,把他最關心的事,也就是衣索比亞的民主與社會情況,告訴全世界的人。 對世界而言,這又代表什麼?

我決定,我需要暫停一下,多多了解這個人。問題是,我 沒有他的電子郵件信箱,想要與他聯絡,我只能每天通勤,在搭地鐵之前,把車開到那個停車場,看能不能再遇到他。於是,我決定就這麼做。

接連幾天,我都沒有碰到他。某天早上,我到停車場的時間特別早,發現我要找的那個部落客就在收費亭裡。我在入口抽了票卡,把車停好,下車向他揮揮手。

我說:「嘿,我又來了。可以給我你的電郵信箱嗎?我想跟你聊聊。」

他找到了一小張紙,寫下他的電郵信箱。我看到,他的全名是阿耶萊•Z•博吉亞(Ayele Z. Bojia)。當天晚上,我就寫 了一封電郵給他,問他何時開始寫部落格,請他多說一點自己的事,好讓我了解他的背景。我告訴他,我正在構思新書內容,主題是 21 世紀,我很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進入部落格/ 評論寫作的世界。

2014 年 11 月 1 日,我收到他回覆的電郵:「我在 Odanabi. com 張貼第一篇文章的那天,就是我開始寫部落格的第一 天⋯⋯當然,如果你想知道我的寫作動機,我可以告訴你:衣索比亞是我的家鄉,那裡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讓我擔憂,所以我想藉由部落格來反映我個人的觀點。很抱歉,我得在下班的空檔才能夠回信,所以沒有立刻回覆你,請見諒。阿耶萊。」

11 月 3 日,我又寫了一封電郵給他:「你來美國之前,在衣索比亞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關於家鄉,你最擔憂的事情有哪些?不急,有空再回。謝謝,湯馬斯。」

當天,我就收到他的回信:「太棒了,我倆的互動還真不錯。你想知道我最擔憂什麼事,而我則是想向你請教,如何把我關心的議題傳達給目標讀者群,並且讓更多人知道。」

我馬上回覆:「一言為定!湯馬斯。」如果他願意告訴我他的故事,我就答應傳授專欄寫作的心法給他。他欣然同意, 於是我們約了時間見面。兩週後,我從華府市中心的辦公室出 發,博吉亞則從他工作的停車場走過來,我們在畢士達的畢茲咖啡茶館(Peet’s Coffee & Tea)見面。他坐在靠窗的一張小桌子旁,頭髮花白,留著鬍鬚,脖子上圍了一條綠色的羊毛圍巾。我們啜飲著醇釀咖啡,他告訴我他是怎麼開始寫時事評論的,我也跟他分享我的專欄寫作心得。

當時,博吉亞 63 歲。他說,他畢業於海爾•塞拉西一世 大學(Haile Selassie I University),主修經濟學,這個校名是為 了記念曾經在位四十餘年的國王塞拉西一世。博吉亞信奉東正教,是歐羅莫族人(Oromo),這是衣索比亞人數最多的族裔。 他說,早在學生時期,他就經常參與歐羅莫族校園運動,希望以追求民主為前提,發揚歐羅莫族文化,達成族人的願景。

博吉亞說:「我一直在努力,希望讓衣索比亞所有人民, 都能夠以自己的族裔為傲,以國家為榮。」但是,他種種的努力卻激怒政府,迫使他不得不於 2004 年流亡海外。

博吉亞無法放下知識分子的使命,為了能在晚上好好撰寫部落格文章、針砭時弊,不得不在白天去停車場當收費員。他說:「我不是單純為了寫作而寫,我想要學習寫作技巧,用我的筆墨為族人發聲。」

他的部落格命名為 Odanabi.com,因為 Odanabi(歐旦納比)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的附近, 是歐羅莫地方政府政治與文化的中心。博吉亞說,他先前曾在 幾 個 衣 索 比 亞 網 路 平 台 上 發 表 文 章, 例 如 Nazret.com、衣索比亞是由眾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長久以來,政府都是通過限制言論 自由,來治理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政府害怕與當局相左的觀點在網路上 蔓延,甚至為此設計了組織綿密的情報部門、電信行業和法律條款,以鎮壓網路世界出現的異議之聲。然而,衣索比亞政府也只能管控國內人民, 對為數龐大的僑民則束手無策。在美國約有25萬名衣索比亞流亡者,歐洲也有大量僑民。 Ayyaanntu.net、AddisVoice.com、Gadaa.com,但這些網站的步調都太慢了,回響寥寥無幾,與他的熱切參與不相配合。他說:「我對這些網站的評價是正面的,因為它們,我才有機會發表意見,只是它們真的慢得讓我受不了。雖然我只是個停車場收費員,收入不多,但我還是自己設立了一個部落格網站, 這樣才能經常抒發己見。」他的部落格空間是向 Bluehost.com 申請的,每個月只需要支付幾美元的費用。

目前,衣索比亞的政治場域完全被極端人士占據。博吉亞 說:「根本沒有中間地帶。」關於美國,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每 個人都能挺身維護自己的權利,但也會聽聽看別人的觀點。」 他希望有一天衣索比亞的人民也能夠做到這點。(也許要像博 吉亞這種在地下停車場工作的外國人,才會認為美國人愈吵愈 親近,但我挺欣賞他的樂觀!)

博吉亞說,也許他只是待在收費亭,找零錢給客人,但他 會利用每個機會觀察別人,看他們如何表達自我、傳達意見和想法。博吉亞向我提及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節目的主持人:「我來美國之前,對提姆• 拉瑟特(Tim Russert)一無所知。我不知道他是誰,但在看了他的節目之後,我發現這個節目有很強的感染力。他很尊重他 人的感受,不會把人逼到極端,只是冷冷地提出事實。所以, 到了對談結束時,你會覺得從拉瑟特那裡得到不少訊息」— 他也觸動對談者的心靈。拉瑟特如地下有知,想必會很高興聽 到這樣的評語。

我問博吉亞,他知道有多少人在看他部落格上的文章嗎?

他答道:「隨著議題不同,每個月瀏覽的人數時多時少, 但我已經有一群固定的讀者。」他特別告訴我,根據網站流量 的分析資料,他的讀者來自全球約莫三十個不同國家:「如果 你能幫我把部落格經營得更好,我會很高興。」過去八年來, 他每週上班 35 個小時,只是為了換得溫飽;只有在寫部落格 的時候,才能讓他覺得能量滿滿。

我答應他,我會盡力幫忙。難得一個停車場收費員會知道自己部落格的流量分析數據,要我如何能不答應幫這個忙?但我不得不問他這個問題:「你白天在停車場工作,晚上透過網路發表時事評論,甚至有自己的部落格網站。雖然你多半窩在華盛頓一個公有停車場的收費亭,卻得以和來自將近三十國的 網友互動,你可以告訴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

他不假思索回答:「就像一股能量灌注在我身上。最近我 有點後悔,覺得過去浪費了不少時間。我應該提早個三、四年 就開始寫部落格,如果能夠早一點設立部落格,現在必然有更多讀者⋯⋯我從現在做的事獲得很大的成就感。我相信,這麼做能夠幫助我的母國。」

寫作就要發光發熱

在接下來的幾週內,我用電郵傳了兩篇備忘錄給博吉亞,告訴他我如何架構專欄文章,然後再次跟他約在畢茲咖啡茶館 見面,看他是否完全了解。我不知道我寫的東西對他有多少幫助,但我從我倆的相遇中所獲得的,遠遠超過我的預期。

一開始,我踏入博吉亞的世界,有大開眼界之感。才不過十年前,我倆幾乎毫無共通之處,但現在卻是有志一同,算是 某種「同業」。我們都想把心中關切的議題傳播出去,讓更多 人知道,參與全球性的討論,進而影響全世界。我們都在一股 巨大的潮流之中。賽德曼說:「現在,有更多人得以同時創造 歷史、記錄歷史、宣揚歷史、擴展歷史,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在以前的時代,「想要開創歷史,你需要擁有一支軍隊; 想要記錄歷史,你需要電影製片廠或報社;想要宣揚歷史,你 需要公關或宣傳人員的幫忙。如今,每個人都能推動新的浪潮,只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就能夠創造歷史。」

這正是博吉亞做的。打從遠古,藝術家和作家就開始兼 差,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不同的是,現在能夠兼差的人數,還 有如果寫得夠好的話,能夠透過兼差觸及的人數不同。如果證實言之有物,甚至能在一瞬間就傳播到全球各個角落,而且這 種傳播現在幾乎不用花到什麼錢。

為了兌現我給博吉亞的承諾,我不得不深入剖析時事評論寫作這件事。我在與他相遇之時,已經寫了將近二十年的專欄,在此之前,則是當了十七年的記者。我們的相遇迫使我暫停下來,區分報導和時事評論寫作的不同,同時深思專欄文章 要怎麼寫才能夠真正打動人心。

我在給博吉亞的兩篇備忘錄中提到,專欄寫作並沒有公式 可循,也沒有什麼課程可上,每個人的寫法各有不同。儘管如 此,我還是可以提出一些通則,提供他參考。如果你是記者, 你的焦點在於挖掘事實。除了解釋明顯可見、複雜的一面,你 還要揭露深藏在表面之下的隱晦真相,端看你能夠挖出多少。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告知大眾,而且不偏不倚、毫無畏懼。 純新聞(straight news)經常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而且與報導 內容呈正比,告知的訊息愈多、揭露的事實愈多、解釋得愈清 楚,所帶來的衝擊也就愈大。

時事評論寫作則完全不同。如果你是專欄作家,或是像博 吉亞那樣的部落客,你的目的是要影響別人、激發反應,而非 只是告知,那麼你就必須從某一個角度切入、令人折服,才能夠扭轉讀者的想法和感覺,改採全新觀點來看一個議題。我向 博吉亞解釋:「我就像安裝暖氣的人,或是做照明的人一樣。」 每篇專欄文章或部落格文章,就像打開讀者腦袋的電燈泡,照亮了某個議題,使讀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議題,或是打動他們的心,讓他們有更強烈或完全不同的感受。理想的專欄文章能夠同時做到這兩種效果。

但是,要如何發光發熱?論點從何而來?我相信,每個寫時事評論的人,都各自有不同的答案。簡單地說,寫作材料俯拾皆是:一個奇特的新聞標題、一個陌生人的手勢、某位領導 人激勵人心的演講、孩子提出的天真問題、校園槍擊案兇手的殘酷,或是難民們的悲慘故事。每件事都是製造光和熱的原料,就看你如何連結,呈現你的洞見。

我告訴博吉亞,廣義來說,專欄寫作也像化學實驗,你必須運用創造力。突發新聞會自動發生,專欄並不會自動寫成, 你必須創造專欄。專欄寫作的化學實驗混合了三種基本物質: 你個人的價值觀、優先事項和抱負;你認為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也就是這個世界最大的齒輪和滑輪,如何促成事件的發生;以及你對人們和文化的了解—在巨大力量的衝擊之下, 他們如何反應。

所謂「個人的價值觀、優先事項和抱負」,指的是你最在乎、最希望看到落實的事。透過價值觀的認定,你才能決定什麼是應該說出來讓大家知道,也是你想寫的重要事項。撰寫時事評論當然不一定要固守某種看法,你可以改變看法,就是不能毫無看法。評論作家一定要提出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 也不能譁眾取寵。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皆源自你的價值觀。請問你擁抱什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右派自由主義、 凱因斯主義、保守主義、左派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還是馬克斯主義?

所謂「世界最大的齒輪和滑輪」,是用「機器」來比喻這 個世界的運作;這個比喻是從雷•達里歐(Ray Dalio)那裡學 來的,謹向這位避險基金史上最成功的經理人致敬。要寫時事評論,你必須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作,有一套自己的假 設,因為你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提倡你的價值觀,努力把這部機 器推往一致的方向。如果你對這部機器的運作毫無理論,儘管 已經使出全力,這部機器可能還是與你的信念背道而馳,或者 你根本完全推不動。

至於「了解人們和文化」,我的意思是:不同族裔的人們與不同文化,都會被世界這部機器影響,也會影響這部機器。達里歐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不久,用21頁的篇幅描述自己的經濟學理念,題為〈經濟機器如何運作〉(“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專欄終究必須聚焦於人—人們述說的狂語、人們所做的事、 人們痛恨和冀求的事。我喜歡蒐集資料,好讓專欄變得更有料,切記:和另一個人的交談,也是資料的來源。在我寫的專 欄文章當中,獲得最多回響的總是和人有關,不是數字。別忘了,從古至今最暢銷的一本書,就是與人有關的故事集:《聖經》。

我向博吉亞解釋,最好的專欄文章就是將我說的那三種成 分加以混合調配,要是心中沒有一套想要提倡的價值觀,你寫 出來的東西就會不痛不癢。賽德曼很喜歡提醒我猶太經典《塔木德》裡的這麼一句話:「凡是發自內心的,才能夠打動人心。」若非肺腑之言,如何說到人的心坎裡?因為你關心,別人才會在意;你能設身處地,才能引發共鳴。你若不從形塑世界的最大力量「下手」,你的專欄文章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你對世界這部機器的看法,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會固定不變。只要你獲得新知,或是這個世界有所改變,你的觀點也會改變,而且這種改變的過程持續不斷。如果你想說服別人去做某件事,就必須用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幫他們把點串起來,讓他們了解這個行動為何會造成那樣的結果,畢竟這就是世界的運作之道。最後,我告訴博吉亞,文章要能夠啟迪人心,才有濟世之功;如果只是論述抽象原則,很容易流於空談。

如果你串連個人價值觀與你對世界這部機器如何運作的分析,以及你對它如何在各種不同情境下影響人們和文化的了解,你自然就會建構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世界觀,產生自己的意見。就像數據科學家必須利用演算法來處理龐雜的巨量資料,才能夠看出相關模式;你在撰寫時事評論時,也得透過世界觀,才能夠發光發熱。

那麼,如何擁有與時俱進的世界觀?我建議博吉亞,必須經常報導、不斷學習,在今日尤其如此。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如果你只想依靠驗證過的公式或教條行事,肯定無法應付。這個世界愈發相互依賴、日益複雜,你就愈需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整合多種觀點。

我對這個主題的思考,深受林頓•韋爾斯(Linton Wells) 的影響,他是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策略學教授。韋爾斯論道,如果你認為只要用一套框架或某個學科專業,就能表達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或是解釋這個世界的運作之道,那就太一廂情願了。他描述思考問題的三種方式: 一種是「在框框之內」,另一種是「在框框之外」,還有一種則是「毫無框架限制」。他說,今天在面對問題時,唯一禁得起考驗的思考方式,就是用「毫無框架限制」的方式思考。

當然,「毫無框架限制」不是指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是指: 不要讓你的好奇心設限,可以用不同學科來探索世界,了解這部機器是怎麼運作的。韋爾斯稱這種方式為「完全包容」,這 也是本書的寫作路數。這意味著你得盡可能在分析中納入很多相關的人、過程、學科、組織和技術,而這些元素通常是獨立或相互排斥的。例如,你要了解今日地緣政治變動的本質,就不得不把運算、電子通訊、地理環境、全球化,以及人口結構 的發展全部納入考量。如此一來,你才能夠掌握全貌,不是瞎子摸象。

前述這些,就是我透過電郵與幾次咖啡之約和博吉亞分享的心得。但我必須坦白,在我和博吉亞最後一次見面中,我也很高興告訴他這件事,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差不多發生在這本書快要寫完時:要不是我們兩個相遇,關於我的專業專欄寫作這件事,我也不會想得這麼深。如果當初沒有停下來跟他說話, 我可能就不會動念拆解、檢視、重組我自己的思考架構,以了解這個急遽變動的世界。

我和博吉亞往來的點點滴滴,激發我不斷思考。在我們相遇後不久,我不由得拿問他的問題來問自己:我的價值觀是什麼?從何而來?我認為世界這部機器今日如何運作?我可知道不同的人們和文化如何受到世界的影響,又產生了哪些反應? 因此,我讓我那陀螺般不斷旋轉的人生暫停下來,思索這些問題。本書接下來要陳述的,就是我的答案。

我將在第二部探討世界這部機器的運作之道。我發現,有幾股巨大的力量不斷牽引、重塑這個世界。提示:世界這部機器是由科技、全球化、氣候變遷的同時加速交互作用驅動的。

本書第三部講述這些不斷加速的力量如何影響人類和文 化。舉凡職場、地緣政治、政治、倫理抉擇和社群都將出現變化,包括我的家鄉—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鎮,也就是我的價值觀形成之地。

第四部則是結論。

簡言之,這本書就像是一篇以今日世界為題的超長專欄, 寫作目的是為了定義改變世界的幾股重要驅動力,解釋它們如 何影響不同的人們和文化,並且辨認我認為因應這些力量最適切的價值觀及反應,好讓地球上大多數的地方、大多數的人們,都能夠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最猛烈的衝擊。

所以,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停下腳步跟一個陌生人說上幾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博吉亞獲得部落格架構的建 議,我則是得到這本書的架構。各位可把本書當成一個樂觀主 義者提供的繁榮指引,了解在這個史上最大的轉折點、瘋狂加速的時代,如何安身立命、增強自身的適應力。

身為記者,我時常訝於每次有機會回到過去,重新報導一個故事或一段歷史,總是會發現自己在第一次報導時從未注意到的事。在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時,就清楚發現到這一點:驅動今日世界機器運作的科技轉折點,就發生在相當平淡無奇的 一年:2007 年。

2007 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謝謝你遲到了》。(天下文化提供)
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謝謝你遲到了》。(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謝謝你遲到了》一書,作者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有《世界是平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我們曾經輝煌》等暢銷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