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耀東選文:厝邊灶下

2020-01-11 05:10

? 人氣

(圖/世界豆漿大王-永和豆漿永和原創店@Facebook,FunTime提供)
(資料照,資料照世界豆漿大王-永和豆漿永和原創店@Facebook,FunTime提供)

不過,照顧了厝邊,卻冷落了灶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灶下,廚房之謂。舊時有家就有灶下,灶下必有灶。灶下供應全家的飲食,是家的心臟,生活的依賴。

記得兒時天寒下學歸來,一頭就鑽進灶下,因為母親準在那裡。然後窩在灶旁,一面向灶內添火,一面取暖。母在灶上準備晚餐,忙著蒸包子或饅頭,切菜炒菜。蒸籠冒著饅頭已熟的香氣,飄灑滿屋,鍋裡的菜咕嚕嚕滾著。腹中飢餓,心裡卻充滿溫暖的等待,祇等母親一聲傳喚拿筷子拿碗,我一躍而起,請父到廚下開飯。一家人圍灶而坐吃晚飯,此情此景,真想唱出:「我的家庭真可愛。」

家有灶下,有灶下就有灶王爺,舊俗臘月二十三更盡時,灶王爺上天言事,家家祭灶。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灶爺「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按家人罪狀,大小不同,奪陽壽若干。灶王爺是玉帝遣派常駐各家的督使,這個時辰上天匯報,所以家家戶戶祭灶祈福,是為小年夜。宋‧范成大〈祭灶〉詩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對祭灶情景描敘甚詳。

灶王爺是家的守護神,對家人的喜怒善惡,觀察皆有考紀,準備上天稟報。但灶王爺並非鐵面無私,是頗有人情味的。所以,祭灶那天將糖飴抹在灶王爺神像口中,使他上天口不能多言,或將酒糟塗於灶口,使他酒醉不能說長道短,祇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不過,自從大同電鍋上市,天然氣普遍使用後,灶下的情況改變。使用大同電鍋,家庭主婦無須晨起引火,煲粥煮飯,祇要將米淘妥,置於內鍋之中,然後外鍋添水覆蓋,最後,像彈鋼琴似的將鍵向下一按,即可。不必再擔心飯夾生或焦糊,是中國主食體系的粒食文化,重大的超越與突破。中國人不可一日無飯,當年留學生出國,都抱了個大同電鍋飄洋過海,表示雖飄泊異域也不忘本。

電鍋 (Blowing Puffer Fish@flickr)
大同電鍋 。(資料照,Blowing Puffer Fish@flickr)

天然氣的使用,更徹底改變傳統灶下的形態。從此灶下煮飯用電鍋,煮菜則有瓦斯爐,無須另外設灶。接著又有快鍋慢鍋,微波爐的出現,灶下無煙無火也有飯吃,這是臺灣半世紀來飲食文化重大的轉變。灶下無灶,灶王爺失去居住之所,我們從此失去家庭的守護神。

灶下從傳統邁向現代之後,容積縮小,僅能容一身周旋其間,兩人已嫌太擠,不再是家庭聚會之所,缺少了往日的溫馨和諧。許多細事的爭端被擠了出來,家庭成員生了外心,其名曰外食。灶下沒有灶,我們不僅失去了家庭的守護神,黃昏的田野也失去了詩意,因為再也看不到裊裊上升的炊煙了。沒有炊煙,祇剩冷灶,我們的生活也變得單調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