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亡」將走向末日:《人類大命運》選摘(1)

2017-01-21 05:40

? 人氣

然而,每次失敗的嘗試,都是讓我們向戰勝死亡又邁進一步,也將帶來更多希望,鼓勵投入更多心力。谷歌旗下的Calico公司可能來不及讓聯合創辦人布林(SergeyBrin)和佩吉(LarryPage)長生不死,但很有可能會在細胞生物學、遺傳醫學、健康醫護方面有重大發現。這樣一來,新一代的谷歌員工就能站在更好的位置,向死亡進攻。高呼著人類不死的科學家,其實就像是〈狼來了〉故事裡的那個男孩—狼要來,只是早晚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就算在我們有生之年還無法達成永生,這場與死亡的戰爭,仍有可能是接下來這個世紀的旗艦計畫。想到我們對於「生命神聖」的信念、整個科學界的動向、加上最重要的是資本經濟的需求,一場對死亡的無情戰爭似乎已無可避免。我們的意識型態看重人類的生命,絕不允許我們輕易接受人類死亡。只要人是因為某種原因而死,我們就會努力克服這種原因。

對於這項挑戰,科學界和資本經濟絕對是樂於承擔。只要讓他們得到新發現、奪得新商機,大多數的科學家和銀行家並不在乎要做的是什麼事情。而又有誰能想到,比戰勝死亡更令人興奮的科學議題,或是比永保青春更有前景的市場?如果你已年過四十,請閉上眼睛一分鐘,回想自己當初二十五歲的身體,不只是外表,更是當時那種感覺。如果能讓你回到當時的生理狀態,你會願意付出多少價錢?當然,有些人會對此不屑一顧,但願意不惜一切的顧客,也必然不在少數,已足以構成一個幾乎無限大的市場。

如果光這些還不夠,單就對死亡的恐懼這一點,就已經深植在多數人心中,足以推動向死亡宣戰。只要人們認為死亡無可避免,就會從小訓練自己,壓抑想要永生不死的欲望,又或是駕馭這種欲望,運用到其他目標。正是因為人們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譜出「不朽」的交響曲、在戰爭中奮力爭取「永恆的榮耀」,甚至願意犧牲生命,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在天堂享受永遠的幸福」。不論是藝術的創造、政治的投入或宗教的虔誠,很大部分其實正是由對死亡的恐懼所推動。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美聯社)
伍迪艾倫(WoodyAllen)就從對死亡的恐懼,發展出燦爛的職涯。曾有人問他,是否想在大銀幕上永遠活下去。他回答:「我寧可活在我的公寓裡。」接著又說:「我並不想靠作品來達成永生,我希望靠的是我不要死。」(資料照,美聯社)

伍迪艾倫(WoodyAllen)就從對死亡的恐懼,發展出燦爛的職涯。曾有人問他,是否想在大銀幕上永遠活下去。他回答:「我寧可活在我的公寓裡。」接著又說:「我並不想靠作品來達成永生,我希望靠的是我不要死。」不論是永恆的榮耀、全國性的悼念會、又或是對天堂的夢想,都很難替代像伍迪.艾倫這種人真正想要的:不要死!一旦人們覺得(不論理由充分與否)有很好的機會能躲避死亡,求生的渴望就不會讓他們再去承擔像是藝術、意識型態或宗教這樣的重擔,於是便引起如雪崩般的連鎖反應。如果你覺得那些眼睛像要冒火、鬍鬚迎風揚起的宗教狂熱份子已經夠嚇人,就請拭目以待:一旦行將就木的零售業巨擘和年華老去的好萊塢小牌明星,以為發現了長生的靈藥,他們會出現怎樣的舉動!在這場對死亡的戰爭中,如果科學上出現顯著進展,真正的戰場就會從實驗室轉移到國會、法院和街頭。如果科學的努力宣告獲勝,那更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過往歷史上所有的戰爭和衝突,很可能規模都將遠遠不及接下來的這場爭鬥:爭奪永恆的青春。

《人類大命運》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人類大命運》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人類大命運》(天下文化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