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火藥庫,領導人難為!暗殺手法防不勝防,9位頂級人物喪命,改變地緣政治

2020-01-04 16:00

? 人氣

已故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AP)

已故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AP)

美國總統川普3日一聲令下,美軍突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刺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特種部隊司令蘇萊曼尼,全世界因此提高警戒,擔憂德黑蘭當局將強烈報復,也恐怕未來會發生涉及其他國家與武裝組織的大範圍衝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東地區有如火藥庫,長期瀰漫煙硝味,不同宗教與派系間的鬥爭掀起亂局,關鍵政治與軍事人物被暗殺或意外死亡的事件頻傳,導致國家動盪,地緣政治大洗牌,也加劇各國之間愛恨情仇。《美聯社》(AP)整理出二戰終結以來,中東地區最重大的領導人物死亡事件:

瑞典外交官伯納多特

瑞典外交官伯納多特1948年在耶路撒冷罹難。(AP)
瑞典外交官伯納多特1948年在耶路撒冷罹難。(AP)

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各式外交手段,保持中立國地位。對外,該國積極參與和平進程,因此有不少外交官協助解決國際爭端。在二戰期間,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I)的孫子伯納多特(Folke Bernadotte)伯爵進行多項談判,協助要求納粹德國釋放集中營裡的數千名猶太囚犯。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方案,欲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造成阿拉伯國家領袖和部分猶太激進組織的不滿。1948年以色列獨立建國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伯納多特代表聯合國前往中東調解,促使各方宣布停火協議。

但伯納多特主張耶路撒冷不屬於以色列,引發以色列強烈抗議,1948年9月17日,他在耶路撒冷一條偏僻的路上遭到猶太極右翼武裝組織「萊希」(Lehi)槍殺,享壽53歲。隨後停火令再度被破壞,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直到1949年2月才停戰。

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

已故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AP)
已故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左)。(AP)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旦由英國代國際聯盟管理。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西部為巴勒斯坦、東部為外約旦(Transjordan)。1946年5月25日,外約旦獲得獨立,阿布杜拉一世(Abdullah I)登基為王。1948年以色列建國,阿布杜拉一世率領國家參加第一次中東戰爭,佔領約旦河西岸(後來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管轄),併為約旦王國。

1951年7月20日,阿布杜拉一世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遭到恐怖分子暗殺,享壽53歲,在位僅5年。據悉,行兇者追隨前耶路撒冷大穆夫提(Grand Mufti,伊斯蘭教法權威)穆罕默德(Mohammed Amin el-Husseini),這位大穆夫提奉行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自己是唯一能在中東地區統一阿拉伯國家的人,並曾為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出謀劃策。

沙烏地阿拉伯費瑟國王

沙烏地阿拉伯第三位國王費瑟(King Faisal)。(AP)
沙烏地阿拉伯第三位國王費瑟(King Faisal)。(AP)

沙烏地阿拉伯第三位國王費瑟(King Faisal)在任內穩定了國家的政治地位,堅決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利用石油優勢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列強,引發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1975年3月25日,費瑟遭侄子費薩爾(Faisal bin Musaid)刺殺身亡,外界認為這是費瑟進行世俗化改革,引發王室成員鬥爭的結果。

費瑟的死相當戲劇性,在王宮迎接剛從美國歸鄉的費薩爾時,他親暱地擁抱並向親吻侄子的臉頰,沒料到費薩爾竟拿出手槍往他的頭部開轟,2聲槍響,國王倒地不起。費薩爾最初被判定患有精神病,但經過審判,醫學專家認定他槍殺國王時保持理智,最後他在利雅德廣場上被公開斬首。

費瑟國王享壽68歲,在位不到11年,他的猝逝引發中東政治震撼,45年後的現在,費瑟國王最恨的以色列與美國皆成為沙烏地盟友,共同敵人變成伊朗。

埃及總統沙達特

埃及總統沙達特(Muhammad Anwar el-Sadat)1981年10月6日在閱兵典禮上遇刺身亡。(AP)
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1981年10月6日在閱兵典禮上遇刺身亡。(AP)

在追求和平的過程中犧牲的性命,於1981年10月6日多添了一筆。中東重要的和平推手、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當天在4層維安人員保護下,出席首都開羅(Cairo)閱兵典禮,突然間,幾位軍官同時從檢閱台前方的軍用卡車跳出,沙達特以為這是表演的一環,也站起來向眼前表演的軍官敬禮。

不料,從卡車跳出來的軍官卻向總統扔出了手榴彈,舉起機關槍瘋狂掃射,導致沙達特失血過多身亡。兇手隸屬於「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Egyptian Islamic Jihad),他們反對沙達特與以色列和談,1981年遂在全世界面前將他暗殺。沙達特享壽62歲,在位11年。

沙達特是美國堅定的盟友,1978年與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簽署《大衛營協定》(Camp David Accords),結束以埃兩國長達30年的對立與戰爭,埃及也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由於對中東和平貢獻卓著,沙達特與比金也在當年同獲諾貝爾和平獎。

沙達特死後,副總統穆巴拉克(Muhammad Hosni Mubarak)繼任,開啟了長達30年的強人統治。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革命浪潮興起,才終於讓穆巴拉克政權垮台。

以色列總理拉賓

1994年,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左)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前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右)在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的搓合下,握手言談。(AP)
1994年,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左)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右)在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的搓合下,握手言談。(AP)

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總理,軍人出身的他戰功彪炳,曾擔任參謀長與國防部長,也曾指揮「六日戰爭」作戰,徹底打敗敘利亞、埃及與約旦聯軍,成功控制巴勒斯坦全境。

1994年,擔任總理的拉賓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前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會談並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推動以巴之間「勇敢的和平」。這項協議授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部分控制權,但保證以色列仍能有效維持對該地區的控制。該年,拉賓、阿拉法特和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長裴瑞斯(Shimon Peres)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

不過這項協議使拉賓在以色列的評價趨於兩極,有人認定他是和平英雄,也有人認為他背叛國家、賤賣國土。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以色列右翼激進分子刺殺,享壽72歲。其後,以巴之間再無寧日,巴勒斯坦極端勢力向以色列反擊,零星街頭衝突演變成軍事對抗。以色列繼任領導人皆為右翼,奧斯陸協議遭無限期擱置。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2名領袖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已故創始人亞辛。(AP)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已故創始人亞辛。(AP)

哈瑪斯(Hamas)成立於1987年,阿拉伯文原意為「伊斯蘭抵抗運動」(حركة المقاومة الاسلامية),由精神領袖亞辛(Sheikh Ahmed Yassin)帶領對抗以色列,另有一附屬武裝組織「阿克薩烈士旅」(Izz ad-Din al-Qassam),作風激進剽悍,曾被美國及歐盟列為恐怖組織名單中。

2004年春季,哈瑪斯2名重要領袖在一個月內雙雙死於以色列空襲。該年3月22日清晨,亞辛在加薩一間清真寺結束晨禱後,以色列空軍向他發射了飛彈,亞辛和他的保鏢,與其他9名無辜的旁觀者立刻粉身碎骨。蘭蒂斯(Abdel-Aziz al-Rantissi)成為繼任領袖,沒想到4月18日他在搭乘汽車途中,也遭以軍飛彈暗殺身亡。

連續兩名重要領袖喪命,點燃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的怒火,自此以巴之間的跨境衝突不斷,哈瑪斯更頻頻自製飛彈,威脅以色列國土。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已故領袖蘭蒂斯(Abdel-Aziz al-Rantissi)。(AP)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已故領袖蘭蒂斯(Abdel-Aziz al-Rantissi)。(AP)

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里里

黎巴嫩總理拉克菲‧哈里里。(AP)
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里里。(AP)

黎巴嫩經歷1975年至1990年期間的宗教內戰,期間敘利亞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對抗強敵以色列。戰亂犧牲12萬人性命,國政百廢待舉,內戰結束後,敘利亞仍長期占領黎巴嫩。

億萬富豪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透過大量捐款與外交手段建立威望,兩度擔任黎巴嫩總理,1990年協助推動《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結束長達15年的內戰。哈里里成為內戰後第一任總理,透過發行債券,使該國的經濟逐漸復甦,並主張「所有留在黎巴嫩境內的外國部隊應撤軍」。

2005年2月14日,哈里里在貝魯特(Beirut)聖喬治酒店門外,被汽車炸彈炸死,享壽60歲。黎巴嫩民眾普遍認定是敘利亞政府行凶,多達100萬人示威遊行,要求結束敘利亞對黎巴嫩的占領。這次起義被稱為「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黎巴嫩人短暫地從宗教派別鬥中團結起來,迫使駐軍30多年的敘利亞軍隊從黎巴嫩撤出。

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

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AP)
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AP)

1969年9月1日,利比亞王國軍官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發動政變,逼迫王儲放棄繼位,取而代之成為最高領導人。在他執政下,利比亞是中東地區相對穩定、富裕的國家,不過他執意發展核武,被美國政府批評為「狂人」(Mad man)與「流氓政權」領導人,直到2003年宣布主動放棄核武,利比亞與美國及西歐的關係才大幅改善。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西亞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格達費統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惡化為內戰。同年10月,在美國及北約(NATO)的協助下,利比亞反抗軍扳倒格達費,結束他長達42年的獨裁統治。10月20日,格達費遭反抗軍俘虜殺害,死狀甚慘。

但格達費倒台之後,利比亞的局勢長期動盪不安,新政府無力平亂,頭號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進駐帶來新的亂局。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